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农博园里深耕“农文化”

2017-08-03 10:30:08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罗成友

“这几天,在我们这个农博园里,平均每天有500多名中小学生来这里学习和体验农耕文化。”日前,綦江区永城农博园执行部经理王堂龙说,“目前已经开发并开始接待游客的面积不到1000亩,但每年仅学生游客就有10多万人次。”

“这个农博园是2011年开始建的。”永城镇党委书记马明讲起了农博园的“发展史”,当时,重庆主城一家公司来这里流转土地,建起一座玻璃大棚,在棚里种植各类供观赏的稀有蔬菜、水果,并在旁建起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

刚开园接待游客时,农博园还是“火”了一段时间,因为,到这里可以观赏到奇特的农作物品种,还可以吃到农家饭,甚至可以自己采摘一些蔬菜和水果。可是,随着这样的景点多起来,农博园就日渐冷清,甚至经营不下去了。

2015年9月1日,农博园易主,重庆乐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过了经营权。“在仔细分析了农博园以前的经营得失后,我们意识到,农旅融合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观光休闲、采摘农产品等层面上,要从深挖农耕文化入手,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王堂龙称,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又投入资金,对农博园进行改造。重新改造后的农博园,农耕文化唱起了“主角”。

现在的农博园里,在田间地头设置了8个大类,总共64个农耕文化田园体验项目。游客在这里,可以学习体验耕地、种植、农家灶煮饭等农耕文化,甚至还能挑战野外生存。

6月24日是周末,家住渝中区的周家鑫夫妻俩,带着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再次来到这家农博园。

“我们是第二次带孩子来这里体验农耕文化了。”周家鑫说,在3个月前曾来过一次,一家人体验了石磨推豆花、柴火灶烧豆浆、点豆花、田间采摘新鲜蔬菜等,玩得特别开心。

“我们深耕出来的农耕文化,针对的就是这样的游客群体。”王堂龙说,每个周末,都会有不少的城市家庭,带着孩子到农博园里来体验农耕文化,他们中间很多都是“回头客”。

农耕文化还有一个独特的市场,就是中小学校的学生学农体验。王堂龙介绍,目前,农博园已与重庆主城区、綦江区境内和周边区县的500余所中小学签订了协议,把这里作为学生学农、体验农耕文化的基地。

因此,农博园为服务好这独特的市场,专门组建了接送学生的车队,配备了辅导学生体验农业种植、农家生活的老师。到农博园里来体验农耕文化的学生,不仅能在玻璃大棚里识别新奇的农产品,还能在基地里学习种植,感悟“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内涵。

特别的游客群体和独特的市场,为农博园带来的是稳定的收益。王堂龙算了一笔账:一家3口到农博园来体验农耕文化,每人每天的消费在200元左右;学生游客一般是“两天一夜”时间,每位学生的消费是400元左右。“每年10多万的学生游客,再加数万散客,给农博园带来的稳定收入,确实是可观的。”

相关新闻>>>

綦江乡村旅游呈现三大特色

本报讯(记者罗成友)綦江区永新梨花山一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全区乡村旅游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农旅融合,已开始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

今年上半年,全区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呈现出三大特色:

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区已有星级农家乐100余家,农旅融合型的家庭农场90家,农旅融合的种养大户60余户。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500家,乡村旅游接待床位数突破1.5万张。

二是产品类型丰富。綦江已开发出休闲纳凉、农家美食、垂钓露营、攀岩漂流、乡村自驾、徒步穿越、农耕体验、农业科普、民俗风情、温泉养生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綦江永城镇已创建成功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梨花山景区、永城农博园、舒湖香村生态观光园、高庙坝生态旅游区已成为国家级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还推出了农民版画院——高庙坝生态旅游区——万佛峡漂流、横山凤凰谷——通惠兰花园——永城农博园等多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

三是基础配套完善。围绕乡村旅游,綦江新建或完善了篆坭公路、横山大坪村——安澜仁流场公路、花坝核心区域道路、万隆片区供电工程等基础设施,以及农家乐风情街、梨花山生态停车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