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彭水大垭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2017-09-18 08:59:49  来源:中国彭水网  作者:SystemMaster

中国彭水网(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实习生 张潇予)大垭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角,与武隆区和贵州务川县接壤,下辖4个行政村,海拔落差却达1200余米,因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成为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长期以来,大垭人一直在与贫困抗争,在深山与峡谷间寻找致富门路,并取得一些成效。在全市上下开展脱贫攻坚的当下,这里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下一步又该如何发展?9月8日,记者驱车近4个小时来到当地,探寻其中的故事和现在的新行动。

27户村民当上“合伙人”

沿着曲折的泥巴路,一路颠簸而下,两公里外的山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几方鱼塘自上而下,小溪汩汩从旁流过,塘里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这是位于大垭乡冬瓜村一组的彭水聚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华鲟养殖基地。

48岁的王元生是土生土长的冬瓜村人,曾在重庆主城开过几年餐馆,又在彭水县城做了7年建材生意。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元生一位从事水产研究的朋友来村里考察,发现此处溪流常年流动、水质优良且恒温,适合养殖中华鲟。

当时,王元生一年能挣10多万元,听了朋友的建议后,他觉得回到老家搞养殖不但赚钱,还能就近照顾年迈的母亲。于是,去年,他带着多年积攒的一笔钱回到了冬瓜村。因为在外多年见识广,周边乡邻得知他的意图后,都愿意与其一起干。考虑到前期的流转整理土地及劳动力投入较大,王元生最终决定与大家合作进行规模化鲟鱼养殖。

今年春节后,冬瓜村一组的27户村民一起集资90万元,并将大家在此处的30亩土地按照每亩4000元折算入股,开始兴建鱼塘。42岁的刘强有年迈的母亲,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在得知大伙搞中华鲟养殖后,当即找到村里争取到了部分贷款,并利用3亩土地和个人劳动力折算,当上了“合伙人”。

王元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6月,养殖场花费8万元投入了3万尾中华鲟鱼苗,预计明年6月可出售商品鲟鱼8万斤,按照每斤15元的批发价算,可以实现120余万元的毛收入,不但能够收回建场和养殖的成本,还略有盈余。按照约定,头一年的收益不分红,从下一个养殖周期开始,按照大家的出资比例分红。

“现在我们最大的期盼就是把养殖场通往外面的2公里土路修好。”王元生介绍,带领村民一起搞养殖,最害怕让大家的钱“打了水漂”。因为道路不好,今年6月进鱼苗的时候,外地司机因为害怕山路陡峭,甚至都不敢将运输车开进养殖场,还是他和村民一担担将鱼苗挑下来,不仅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因为耽搁一夜差点致鱼苗缺氧而死。

采访现场,大垭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段道路已纳入乡里的规划,不久后即可解决。“一旦道路修通,我们有信心在3年内将养殖场扩大至100亩,入股农户有望再翻一番。”王元生信心十足地说。

大垭乡党委书记赵中娅介绍,因为道路等基础设施问题,当地群众发展产业受到局限。为破解这一瓶颈,今年起,该乡将全面启动129公里通达公路的硬化任务,力争至2018年全面完工,有效解决当地4个行政村村民出行和发展产业的制约因素。

野猪满山跑织就大“钱景”

“小秦,帮我挑头100斤左右的,下午过来拉。”“好嘞,没问题,一定准时交货。”

9月8日中午,大垭乡某餐馆老板打来电话,向秦仕强订购一头野猪,按照市价30元/斤,价格比普通猪肉贵了一倍,3000余元入了账。

今年25岁的秦仕强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广东等地打工,前年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那一年,在外地养殖场打过工的秦仕强获悉养殖野猪市场前景较好,而老家大垭村六组正好有一片山适合养殖,当即决定回乡养野猪。

去年,秦仕强从四川购进第一批野猪80头,又发动当地16户村民以2000亩林地入股,建起了野猪养殖合作社。秦仕强采用林下放养和固定地点投喂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吸引山林里的野生公猪前来配种。目前,他的野猪养殖规模扩大到180头,价值近40余万元。

下一步,秦仕强决定再次扩大养殖场面积,在控制养殖密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养野猪增收致富的道路。“靠山吃山利用优势,我们的养殖方式决定了盈利的前景。”秦仕强说。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大垭乡经发办主任冉瑞江介绍,当地将以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为依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高山种植养殖、调味品等特色农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探索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包装好风景引得游客来

两岸高山直冲云天,随着峡谷的迂回盘曲,芙蓉江似一条丝带,在大地上蜿蜒飘舞。乌江支流芙蓉江最美丽的风景位于大垭乡境内,连绵10余里的深山峡谷风光宜人。每年夏季,周边的游客纷纷前来游玩。

1996年,钱江开始在大垭乡大垭村六组芙蓉江边的徐家坡,修建房屋开办农家乐。从此,每天打渔、载送游客、为游客准备食宿成了他的主要工作。经营20多年农家乐的钱江在这里建起三幢传统木楼,不时炊烟袅袅,让这里显得更加古朴。

每年5月至10月,是当地旅游旺季。钱江介绍说,每天都有上百名游客前来游玩,一到周末,游客更是扎堆。然而,受交通、服务等基础条件的制约,其农家乐每天最多只能为200多人提供餐饮服务。钱江介绍,即使如此,他的农家乐每年收入仍达10余万元。

“乘船可赏十里峡谷风光,驻足可尝野生鱼,还可体验攀岩、沙滩露营等。”钱江表示,他个人十分看好这里的旅游前景,希望当地的脱贫攻坚可以将这一块考虑进去,统筹进行规划,改善道路、服务等基础设施条件,深入挖掘周边的旅游潜力,形成旅游环线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守着如此美景,不利用起来就是浪费。”他说。

目前,大垭乡已着手进行旅游规划设计,计划引进旅游公司进行综合开发。大垭乡乡长周强说:“沿江大垭一侧,我们要修建人行栈道,游客可以坐船游览芙蓉江风光,也可步行观赏深山峡谷风光。同时,沿途打造芙蓉江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观音洞、白鹤洞、野猪基地等景点。”周强在地图前说,当地将修建、硬化旅游环线道路20公里,连接拟打造的位于大垭村境内的唐家传统村落、石林风景点,形成完整的芙蓉江旅游圈。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