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关注深度贫困乡镇 巫溪天元乡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2017-09-20 09:24:59  来源: 重庆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天元乡是巫溪县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之一。2014年,全乡9个行政村中共识别出了6个贫困村,建卡贫困户612户221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59%。

造成贫困发生率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天元乡距离县城75公里,海拔在625—2280米之间,是典型的立体高寒山区气候,全乡幅员面积213.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2.6909万亩,占比不足20%,难以发展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乡力挫制约当地发展的种种难题,不遗余力地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加快了脱贫步伐。

架桥梁修道路

山里人出行便捷了

天元乡新田村位于西溪河(大宁河的发源地)支流的山坳里,清澈的西溪河水穿村而过,恰好将南北走向的居民一分为二,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对于新田村二组50岁的建卡贫困户余祖学来说,出门更是比别人难得多。原来,2005年,余祖学在外打工时,右腿因事故粉碎性骨折,从膝盖处被截肢,从此靠假肢行走。9月12日,当重庆日报记者见到余祖学时,他左脚穿着胶鞋,右脚穿着能遮住假肢的长筒靴,正抱着一小捆红薯藤从一座便桥过河回家。

余祖学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这座便桥建好前,他只能踩着小河较浅处的几块大石头过河,由于右腿假肢不能跳跃,他有时掉进河水中,费上好大的力气才能爬上来。一遇下雨天,小河涨水淹没石头,他根本没法出行。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附近村民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由于小河的阻隔,两岸村民走亲访友、生产出行都只能蹚水过河,若下雨涨水,学生就无法到校上课,村民也无法下地干活。

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2016年,天元乡整合资金,在西溪河沿线修建了3座便桥,南北两岸的居民从此不再为雨天出行而烦恼了。

天元乡党委书记杨文学介绍,多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天元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天元乡立足以路、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题。自2015年以来,天元乡巩固新修公路25.5公里,硬化公路110公里,整治公路51公里,新建公路桥、人行桥6座,到各村便民服务中心公路均实现了通水泥路,交通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建新房搬新家

贫困户安居乐业了

香源村是天元乡海拔较高的一个村。过去,从香源村到天元乡政府所在地,要走14公里山路,到乡场镇去买点肥料和生活用品,来回要一整天时间。买生活用品尚且不易,更别说建筑材料了。山上的村民外出打工挣了钱,当务之急就是下山建新房。

香源村村民王基芝一家是建卡贫困户。由于所在的地方不通公路,加上丈夫有病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住了半辈子土坯房。

自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香源村通了公路,过去只能靠骡马驮运的建筑材料如今搭着货车上山了,贫困户在山上建新房的也多了起来。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王基芝一家终于着手建新房了。王基芝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原本半个月前家里的新房就该盖瓦封顶了,却因丈夫旧病复发住院被搁置了。“只要他一出院,新房就会继续动工,今年我们一家就能在新屋过年了!”

杨文学介绍,围绕农民住房改造难题,近年来天元乡党委、政府加快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及危房改造,仅2015-2016年,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76户1010人,今年计划搬迁102户348人,已经完成94户312人;同时,今年该乡还计划实施危房改造144户,目前已完成115户。

此外,整合扶贫、水利、旅游及帮扶部门资金,天元乡还建成新华关庙河、天元场镇二期、香源瓦厂河坝3个以安置贫困户为主的村级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

依托天元乡紧邻红池坝这一地域优势,该乡还在新华集中安置点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办农家乐来实现脱贫增收。去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此开办农家乐的村民王洪国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仅去年一年,他开办农家乐的收入就有五六万元,比在山上挣钱容易得多。

兴产业增技能

贫困村脱贫有盼头

9月12日,新田村开来了两辆大货车。原来,这是巫溪县薯光农业有限公司上门来收购之前下了订单的脱毒马铃薯。

订单农业,这在新田村还是个新名词。种马铃薯的村民来了,没种马铃薯的村民也来了,都来看看这新鲜事儿。

新田村村支部书记杨伦友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过去由于交通不畅,村民们种出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加上全村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总量小、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地里的农产品很难变成商品。

“扶贫要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发展产业,扶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持续的效果。”杨伦友说,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逐渐被打破,村里开始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10月,新田村与巫溪县薯光农业有限公司签订脱毒马铃薯种植收购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马铃薯种子并进行技术指导,收获后,农户在还清种薯后,其余马铃薯都由该公司按每公斤1.4元的保护价收购。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新田村贫困户刘官太今年种了7亩马铃薯,收获后,他家仅马铃薯一项就收入3500元,这也让老刘对未来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发展马铃薯产业只是天元乡近年来围绕解决农民稳定增收难题,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的一个缩影。杨文学介绍,近年来,天元乡因地制宜,发展了乡村旅游、山羊养殖、中蜂、中药材、林果、生态猪、黄牛、土鸡等多种产业。此外,还结合扶贫技能培训,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常年在外务工2900人左右。通过一系列产业扶持措施,农民收入正稳步提升。

杨文学介绍,未来三年内,天元乡将做大、做细产业,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做实结对帮扶,激发内生动力,确保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