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农村生的出路何在?

2012-05-04 10:27:04  作者:SystemMaster
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其实在逐渐提高,从1989年的43.4%2003年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而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比如,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就在过去20年间从三成落至一成。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40%25%)。其实,即便重点大学提高农村生比例(以所有211高校招生计划数50万计算,提高10个百分点,农村生增加5),也无法总体改变农村生会更多读高职高专、三本、二本的情况,针对这一现实,如何提高高职高专、三本和二本学校的教育回报率,在眼下可能比关注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更迫切。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知道,10多年前,农村孩子跳农门是将考上大专也包括在内的。

在我国,目前读一本重点大学的教育回报率,无疑是最高的。这些公办大学获得国家的投资多,学费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反而一些民办高职高专的学费却很高,这是严重的质量与学费倒挂;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高职高专、民办独立院校办学完全靠学生学费收入,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不少学校严重压缩办学开支,减少学校的实验、实训课,让学生到校外自找实习机会等,学生在校内获得的教育很少,教育呈现空心化趋势。(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其次,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还十分看重人才的学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甚至包括大学自身在内,对求职者提出三个985的要求,即要求本科、硕士、博士所读学校都是985高校。(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分析起来,造成重点大学教育回报率高的主要因素,要归咎于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教育等级制度(通过各种计划把大学分为985211、一般本科)、拨款制度(按学校不同的等级、属性拨款,而不是按其承担的教育任务拨款)以及用人制度。而正是这些制度,使高校的竞争完全不平等,造成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尤其是其中的民办院校,办学十分困难,由于政府投入少、社会支持不多、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读这些学校教育回报率显然就要低。如果政府部门同样给高职高专学校以投资和补贴,这些学校能像国外社区学院、职业学院那样全免费,学业完成之后,学历不被歧视,找到工作回报率并不低,大家会把眼光都对准名校吗?

再进一步看,如果我国能按照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律,取消造成学校不平等竞争的各种工程、计划(985工程、211计划),推行高等教育教育券制度(让每个学校的学生获得同等的教育经费,而不是重点大学多,一般学校就少),让教育的行政评价和人才的行政评价全面退出(实行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这些学校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改变自己的办学理念,其中包括生源素质观———在目前,大多名校都看重招生政绩,同时青睐城市生源,认为其阅历丰富,见识多,而如果学校要靠竞争获得地位,大学关注的就将是教育使命和自己的教育声誉,在招生评价中,就会对贫困生、农村生实行加分评价,这也就会增加农村生在学校中的比例。

所以,农村生上大学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大学公平竞争的问题,在计划体制、等级教育框架之下,不要说农村生,就是整体教育、大学发展,以及城市学生的大学路都越走越窄,当初的大学独木桥,变为现在的名校独木桥,而名校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已让一些城市学生选择逃离国内高考和国内高等教育。因此,如果纠结在农村生和城市生重点大学的比例问题上,将无法走出困境,而只有打破现在的计划体制,消除造成学校不平等发展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促进高校平等竞争,这才是我国教育的出路所在,也是农村生的出路所在。(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