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垃圾围村”难题待解

2014-03-31 09:23:23  作者:陈发明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生活垃圾与生产资料废弃物也随之增多。在一些地方,垃圾处理的配套措施没能及时跟进,导致一些村落遭遇了垃圾围村,只能通过就地焚烧、掩埋等方式简单处理。针对这一情况,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甘肃部分农村和环保部门,调查垃圾围村的破局之道——

村里吃了70多年的泉水现在不敢吃了,这件事儿,让甘肃渭源县锹峪乡曹家庄村43岁的农民曹斌感到很愤怒、很无奈。站在飘着杂物的泉眼旁,曹斌指着几米远的垃圾堆说,这么多垃圾都倒在这里了,水让人咋吃?

记者看到,离曹家庄的泉眼三四米远,还有条不到1米宽的小溪。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小溪两旁堆满了各种垃圾,站在几十米远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以前,这两边都是树,大概10年前,有人开始往这里倒垃圾,树也就慢慢地死了。曹斌说。

看到记者在采访,很快有五六名村民围了过来。他们的心情与曹斌一样,愤怒并且无奈。我小时候在这水里还捞过鱼,现在别说是鱼了,这水连牲口都不喝,太脏。一位村民说。

这位村民不顾脏臭,在垃圾堆里翻出来几个一次性输液器和空药瓶。这些垃圾主要是一些商户和乡政府、乡卫生院的人倒的。曾经有人在旁边的树上挂过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但两三天后就被人摘走扔了。后来,垃圾实在多得不行了,我们点着烧一下,不然被风一吹,地里到处都是。

说到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大家的意见一致——最好是政府出面,指定一个离村子比较远的垃圾堆放点,不然,对人、地和水都不好。

带着村民们反映的问题,记者来到了锹峪乡党委书记李国伟的办公室。李国伟明确表示,乡政府没有向曹家庄村倒垃圾,垃圾长期堆放是老百姓环保意识不强所致。当记者问到乡政府的垃圾去向时,乡长张百灵表示,都拉到山沟里,找地方埋了。

同时,李国伟和张百灵也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表达了无奈,添置垃圾处理设备、安排专职清运人员都需要经费,乡政府负担不起。

对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政策层面早有明确规定。环保部在2010年发布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明确指出,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农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焚烧。然而,一个客观事实是,垃圾产生越来越多,基层政府手中无钱也无力解决,百姓看到家园污染又心生怨气,这一尴尬局面该怎么破解?

目前,农村的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产资料废弃物。甘肃省环保厅农村处负责人说,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渐辐射到农村,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如商品外包装之类的生活垃圾。

这位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实施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是解决垃圾围村的有效途径。他同时也坦言,这个项目不可能全部覆盖甘肃1.6万多个行政村,只能逐年争取实施。

2011年,甘肃被财政部、环保部列为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从2011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甘肃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7亿元,省级财政配套3.5亿元,累计在1655个行政村实施了该项目。甘肃省环保厅农村处负责人说,已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这1655个行政村,只占到甘肃16125个行政村的10%左右。

根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政策,项目前期、项目建成后的设施设备运行经费,要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解决。但是,甘肃有58个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已造成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匮乏。

同时,这位负责人对整治效果也心存疑虑。目前,国家推广的是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由于尚未出台强制性规定,在农村的推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有没有设施设备?有了设施设备用不用?如何筹措运行经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没有进行监管?在这位负责人眼中,要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这4个问题不可回避。他建议,第一,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更多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外,还要不断完善持续的投入机制,只有建设费用而没有运行费用是不行的。第二,需要基层政府重视起来,县级、乡镇、村级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不能只靠一指禅,每一个环节的权责都要明确。第三,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村群众树立起明确的环卫意识。

左上图 在甘肃渭源县锹峪乡曹家庄村,一位村民从垃圾堆里捡出个一次性输液器向记者展示。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