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讯 为破解农业生产技术瓶颈、激活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11月12日至17日,重庆市秀山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在重庆开放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员会主办,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联合承办,全县45名基层农技人员齐聚一堂,通过“理论授课+实地实训+专题研讨”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专业能力与实战本领。
▲开班仪式
政策领航+技术赋能,构建多维培训体系
当前,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新技术加速迭代,农业经营新模式、新理念持续涌现,给基层农技服务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知识更新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服务‘三农’工作的‘必修课’。” 秀山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彭宽明在开班仪式上强调,农技人员唯有持续精进专业技能,才能将先进技术精准送达田间地头,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筑牢技术根基。
▲秀山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彭宽明(中)在开班仪式上讲话
培训课程紧扣产业需求与时代前沿,构建起全方位能力提升体系。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专家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三农”高质量发展》为题,结合重庆农业发展实际,为学员明晰“三农”高质量发展路径,并提出基层农技人员要强化“说、写、做和政策把握、统筹协调”五大核心能力。
▲课堂一角
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雷世梅则聚焦“乡村人才振兴与农技人员能力提升”,系统阐述了乡村人才振兴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深入剖析了当前农技服务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要衔接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新技术应用,又要匹配农业经营创新、农产品电商融合等新模式发展,更要回应农民在高产优质种植、绿色生产转型中的实际诉求。她指出,广大农技人员要从政策解读、技术迭代、服务升级三个维度提升能力,让农技服务更精准、更接地气。
▲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雷世梅给学员上课
实地研学取真经,标杆案例拓思路
“现场学、亲手练,这样的培训才‘解渴’!”这是参训学员的共同心声。本次培训将现场实践作为核心环节,组织学员赴四川多地标杆基地实地研学,直击农业产业创新前沿。
▲学员们参观新津渔耕田公司渔菜共生基地
在四川省新津区渔耕田有限公司,“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的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让学员眼前一亮。基地项目负责人详细讲解了该模式的生态循环原理与技术要点,其在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的显著成效,为秀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逸明家庭农场,国家级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学智结合多年实战经验,解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并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学员快速掌握绿色种植技术、直播带货技巧及订单履约等实用技能。
此外,学员们还走进成都市崇州区竹艺村和成都市崇州区缘道家庭农场,实地学习“非遗传承+品牌化运营+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小农场从“小而散”到“小而精、小而强”的转型经验,为秀山特色产业升级提供了多元参考。
▲学员盛洲在查看鱼菜共生模式下蔬菜根系生长情况
“青白江阿智农场和崇州市缘道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让我深受启发。”学员盛洲表示,回去后,要积极转变思路,深入挖掘秀山特色文化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农业+”模式,将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引导村民打造具有本地风情的特色农产品和农事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聚力研讨谋发展,资源转化启新程
培训期间,一场围绕“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的专题研讨会在青羊区举行。学员们结合培训所学与秀山资源禀赋,展开热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秀山生态基础优良,山地农业、特色果蔬、畜禽养殖等农业资源丰富,且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产业升级空间广阔。
▲学员瞿雯昕在认真笔记
“专家在授课中提出的‘学理论、提能力、增智慧、辩思维、交好友’十五字箴言,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学员瞿雯昕坦言,通过本次培训,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了自身能力方面的短板,明确了今后工作目标,把所学理论与本地特色结合,积极探索适合秀山生态种养殖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秀山产业振兴的核心关键。”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本次学到的鱼菜共生、标准化种植、电商营销等技术与模式,结合本地实际灵活运用,既要坚守生态底色、做优特色产业,也要创新经营思路、借力外部赋能,让先进农技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切实破解农民生产难题,为秀山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学员们合影留念
据悉,近年来秀山县始终聚焦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搭建“专家授课+田间实训+交流研讨”的多元化培训平台,持续强化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此次培训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更搭建了跨区域产业交流桥梁,为推动秀山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了人才基础。
文/记者 刘代荣 李朋 通讯员 潘伟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