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兰香又名“绿薄荷”,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多年生宿根性芳香类草本植物。用其地上的茎叶蒸馏提取的留兰香油,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由于种植留兰香技术简单,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是薪柴资源丰富的山区农户极好的增收致富项目。
留兰香虫害极少,但病害发生却较为普遍。尤其是菌核病,在重茬地区轻者病株率在30%以上,重者可达80%以上,一般减产10%以上,重者达30%以上,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防治。
一、症状识别
留兰香菌核病从植株封行至收割期均可发病,但头茬发病较轻,二茬发病较重。植株发病,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褐色病斑,3—4天后,湿度大时可在病斑上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灰白色细丝状白色霉层,病叶变褐色腐烂;湿度小时病斑上无轮纹,但可见白色霉点,病叶发黄、萎蔫皱缩。7—10天后,若环境对发病不适,则茎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片凋萎发黄,中下部叶片变黑褐色脱落;若环境适于发病,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植株仅剩光杆,茎杆发黑枯死。
二、发病原因
1、重茬
重茬是导致留兰香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留兰香新栽地植株发病率仅15%左右。第二年上升为30%左右,第三年则上升至50%以上,病源在田间不断积累、导致病原基数增大,是重茬地留兰香发病严重的重要原因。
2、高湿
留兰香封行后阴雨多、湿度大,是导致其菌核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素。阴雨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增殖与传播,导致发病明显加重,个别年份发病率达80%左右,死苗率达30%以上,常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此外,地势低洼、渍害严重,田间湿度较高地块种植留兰香,病害也明显较重。
3、阴蔽
留兰香种植密度过大,或杂草较多,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基部阴蔽过重,也利于病菌的侵染与传播,病害明显加重。据调查,每亩1万株时,发病率高达50%左右。另外,杂草严重地块,发病率亦明显较高。
4、多氮
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较差,易被病菌感染,也是留兰香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轮作换茬
除在退耕还林地或利用荒山种植留兰香外,在熟地种植留兰香,均应轮作换茬。最好是水旱轮作,或栽植留兰香收割1—2年后,改种其它作物。
②降低湿度
种植留兰香,在山区最好能选择空气湿度较低,阳光较为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地种植,这样不仅出油率高,而且菌核病明显较低。若在低洼潮湿地块或水田种植留兰香,必须开好三沟,确保沟沟畅通,雨住田干,严防渍水导致发病。
③适当稀植
留兰香适当稀植,虽鲜草产量相对较低,但植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病害轻、出油率高,经济上仍较划算。一般新栽留兰香,以行距40cm,株距15—20cm,亩栽0.8—1.2万株为宜。
④严防草害
一是采取化学除草,可在头茬留兰香收割后三天内每亩喷施20%的克无踪100克+25%的绿麦隆100克,或每亩喷施24%的果尔66ml,或在留兰香5—6片叶时,亩喷5%的精禾草克或10.8%的高效盖草能60ml;二是人工除草,在留兰香齐苗后,结合中耕施肥,培土壅蔸,认真清除杂草,减轻田间草害。
⑤配方施肥
留兰香施肥,底肥应以火粪、土杂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在化肥施用上,应控制氮肥,增施磷钾或生物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追肥时,可视苗情长势,追施适量氮肥。
2、化学防治
留兰香封行后,若遇多雨高湿气候应高度注意,坚持以保护为主,治疗为辅。发现病害,应抢在发病初期,亩喷40%的多菌灵胶悬剂150g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g,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克,连喷2—3次,每次间隔5—7天,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