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治愈你!江津这个镇连央视都说它好厉害!

2018-05-09 10:31:18  来源:江津网

厉害!白沙又上央视了!

这两天

央视七套推介的十个“都市治愈系”小镇

白沙镇成功上榜

白沙小镇

青屋黛瓦的十里老街,巴山夜雨的亭台楼榭。曾经,名人志士在这里建功立业,发扬人文传统;如今,众多平凡人在这里追求梦想,讲述生活故事。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白沙:满眼都是历史 俯拾皆是人文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地处渝西南长江之滨,扼川东、黔北咽喉要道。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及重点发展的中小城市。全镇面积237平方公里,辖24个村(社区),总人口约1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万人。

这里开放包容、成绩显著

白沙镇发祥于两汉,兴起于唐宋,凭借长江黄金水道,明清时期成为川东、川南的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驿道上的重要集镇。清代中期,工商业繁盛,成为川盐、川酒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物质集散枢纽。民国初年,因本地水运联通、商贾云集,成为四川省四大经济重镇之一和江津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白沙镇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市镇”。武昌起义爆发后,白沙首先响应,带动整个重庆地区的反清起义,史称“白沙首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战时首都,江津县被确定为迁建区之一,大批国民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机构被分别安置在江津县城和白沙镇,从而形成空前繁荣的津沙文化区。众多文化精英流寓白沙,带来空前的文化繁盛局面,形成独特的白沙抗战文化,成为抗战大后方和抗战文化四坝之一。建国初期为江津县政府驻地,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小香港”等美誉。

是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重点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百强商贸镇、重庆市特色小镇(街区)示范点。

这里交通便捷、产业兴盛

白沙镇地处渝西南长江之滨,是通达渝、川、黔三省(市)的水陆交通枢纽,具备水路、公路和铁路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拥有28公里长江黄金岸线,两个国家级深水良港;成渝铁路白沙火车站与城区隔江相望;紧邻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和江习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重庆三环高速穿境而过;白沙长江大桥即将开工建设。距江津和永川城区均约30分钟车程,到重庆主城和四川泸州均50分钟车程。

拥有白沙工业园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大发展平台,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重庆市机械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富硒食品)深加工、新型材料三大产业。

这里人文厚重,风光旖旎

白沙镇是著名的“学生之城”。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十七中学、国立第一中山中学等近40所大中小学齐集于此,吸引、教育和培养进步青年学生无数。直至目前,白沙仍拥有1所高等院校、1所全国重点职高和10所中小学校(其中百年学校5所),常年工作学习生活在白沙的教师学生超过3万人。校园文化、书院文化等教育资源已然成为白沙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白沙镇人文底蕴深厚,现有风貌独特、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200余处,至今形态完整、传统风貌连续的历史街巷有13条,老街区建筑面积达23.5万平方米,呈手掌形状分布,别具风格。古树、古井、古院落井然有序,青石板街道、廊坊式街道、整石坝街道错落分布,全国最高临江吊脚楼、全国最长的35度整石斜坡开凿的石坝街,令人叹为观止。全镇共有各类文物保护点94处,其中,包含国立中央图书馆、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民政府审计部等市级抗战遗址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宝珠村东海沱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拥有黑石山、白沙“老重庆”影视基地两处国家级旅游景区,白沙闹元宵习俗和白沙烧酒技艺2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金钱板、风筝技艺制作、装裱技艺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创办白沙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抗战文化节、长江龙舟文化节等辐射渝川黔的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吸引了《母亲母亲》、《开罗宣言》等70余部影视剧作前来取景拍摄。

白沙还拥有白沙酒文化

黑石山抗战遗址群(聚奎书院、七·七纪念堂、鹤年堂)

黑石山抗战题刻群(陈独秀题刻、冯玉祥题刻、

郭沫若题刻、于右任题刻、九曲池题刻群)

恒和万亩橘园、张爷庙

白沙古街、白沙·老重庆影视基地等著名的景点

聚奎中学的黑山石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