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政府部门办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窗口太多,找谁办事不清楚;资料不齐,跑两三趟是常事;前置条件太多,多个部门之间往返提交材料……如今,这样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道道“权力围墙”正在被拆除,一个个“部门壁垒”也正在被打破。
5月12日,忠州街道市民黄学成在电脑上点开重庆市网上行政审批大厅,只用了1个小时就完成了项目申报手续。“真的太方便了,要是放在以前,我真的看难了。”黄学成说。
让黄学成感到便捷省事的便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模式。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田忠介绍,目前,全县32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在重庆市网审平台运行,自2016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已受理审批事项10多万件。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服务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环境,绝不仅仅是一张“网”就能解决的。全县行政审批工作通过网上网下做好“加减法”,组织各行政审批职能单位对行政许可事项、流程、服务、受理场所设置和管理、监督检查评价建立了“五位一体”标准化体系,并着重从精简项目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我县营商环境和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做减法: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
2017年以来,全县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县编办牵头下,先后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进行了4次动态调整,对事项名称、依据、实施机关、对象等要素进行了实时调整和完善。目前全县30个行政审批职能部门,保留行政许可类事项332个,比以前减少了7个部门和141个许可事项。
在压缩审批环节上,全县30个行政审批职能部门依法进一步规范、优化了事项办理流程,不同程度依法压缩了办理时限,修改完善了服务指南、审查细则等。全县所有行政许可事项总办理时限由原来的9653天法定时限压缩至4594天承诺时限,压缩率52.4%,其中307个事项压缩时限三分之一及以上。
田忠表示,做好“减法”的另外一道途径就是减少群众跑腿的次数,更好地便民服务,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为此,全县18个主要行政审批职能单位均成立了行政审批科,将本单位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科。县城乡建委、县环保局、县发改委、县国土房管局等行政审批科工作人员全部进驻中心,并落实行政审批科科长为首席代表,同时赋予审批权限,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截至目前,全县332个许可类事项入驻中心(含分中心)的有318个,入驻率95.8%;中心进驻窗口工作人员96人,首席代表31人;单位授权窗口首席代表在中心直接办结的事项有232项,占许可事项总数的73%。“能一次性完成的工作,尽量就在窗口办结。”县城市管理局局长何尔鸿说。
做“加法”:增添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田忠介绍,全县各职能部门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很多部门都全面推行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咨询服务、预约服务、信息公开等服务方式,深入落实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网上审批等服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效率。仅2017年,县行政服务中心为各企业和个人提供上门服务200余人次,开通绿色通道50余件次。这样的贴心服务受到群众的赞许,窗口工作人员收到群众表扬信20余篇,锦旗1面。
“现在感觉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硬件设施多了很多。”前来办理二手房买卖业务的张云林说,他一走进办事大厅,就发现了很多新设备:多媒体互动终端、高拍仪、叫号机、ATM机等,还有更新后的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监控等。田忠介绍,为了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县行政服务中心不仅增添了服务设备,还从细节入手合理设置咨询引导、等候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扩建窗口办公区域,增设标识标牌,添置便民饮用水、书写工具等。在加强效能监督方面,先后3次修改完善中心考核管理办法,坚持“日巡查、周曝光、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闭环式管理机制,通过窗口自评、办事群众点评、问卷回访的方式,以及县党代表、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办事群众等第三方评价监督改进,最终受到了群众和市标准验收督查组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