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羊市镇万兴村村民刘达清“脱贫故事”

梦圆在今朝

2018-03-26 11:23:17  来源:奉节县

在这个家庭贫困时,她没有丢掉梦想;

在患难丈夫病逝后,她没有放弃梦想;

在独自外出务工时,她没有动摇梦想。

请听她讲述自个儿“脱贫故事”—

我叫刘达清,男人名,女人身,今年48岁,家住奉节县羊市镇万兴村12小社。

我和丈夫梁国成是同龄人。

40岁前,我们选择在村里“苦做”。一方面,丈夫是个木匠,可在本地找“活路”干。另一方面,公婆年龄偏大,女儿和儿子都在读“跑学”。

在此期间,我和丈夫咬牙盖起新房,只是欠下一屁股债。

尽管如此,我看到丈夫勤快老实,娃儿学习上进,我还是感到很满足,毕竟还有念想和盼头,相信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

后来,丈夫这门“手艺”时好时坏,儿女读书开始寄宿,公公身体还算硬朗,为尽快还清债务,我和丈夫一同外出务工。

我们一家“因学”成为建卡贫困户。

人有旦夕祸福。2015年3月,丈夫感到身体不适,遂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肺癌加肝癌。

我顿时感到天旋地转,瘫坐在地。

这种绝望并非转瞬即逝。

如果“顶梁柱”倒下,我该咋办?

在丈夫坚持下,我们两口子回到家中。

面对这种情况,包括丈夫在内,都叫我莫整个“人财两空”,我不甘心呐,坚持哄劝丈夫治疗,结果可想而知,只有短短三个月啊!

丈夫“走”时还不到45岁,女儿正读高中二年级,儿子念高中一年级。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缓过神来,泪水早已流干。

生活还得继续。我虽失去丈夫,但还有两个娃儿,姐弟俩正在一天天长大,我仍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丈夫病逝也给女儿带来“后遗症”。第二年,女儿参加高考,是个“二本”。女儿不乐意,哭鼻子,最后我们母女俩横下心来:复读一年,考个“一本”。

为了两个娃儿和这个家,我不能垮掉,还得挺住,相信“苦尽甘来”这个道理,我只身来到广东汕头一家玩具厂务工。因是按件计酬,我几乎是第一个到厂,最后一个离厂,但每周“抽空”必须要打两个电话,这时候就变得“啰哩吧嗦”的。一个打给公婆,请二老注意身体;一个打给儿女,问学习如何,生活费用是否够用,叮嘱周末回家照顾好爷爷和奶奶,学习一定要抓紧。

每个月发工资后,我给自己留100块钱作为生活费,剩下分成两份,一份打给家里,一份用来还债。

我这时候特别开心。

2017年夏天,女儿在电话中高兴地告诉我,她和弟弟都已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说实话,这天工人下班后,我一个人坐在厂里大哭一场。

这几年,两个娃儿读书都有教育资助,但想到姐弟同时上大学,我还是很着急。

“按照县里政策,你们两个娃儿各有5000元一次性教育资助!”帮扶责任人吴建华给我打来电话。

“妈,我和弟弟已领到1万块钱资助金,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您不用担心。”女儿又打来电话。

“刘姐,现在村里准备组织大家一起来种植脆李。这种东西投入少,不愁销路,技术也有保障。您公公愿意参与进来,在家帮您打理……”还未等村主任说完,我在电话中爽快答应“要得!”

2018年春节,我提前半个月回到家里。

“妈,现在贫困大学生都有学费资助,我和弟弟读书不用愁了!”

“妈,今年爷爷栽了90多株脆李,成型后每株能产50多斤,而且还不愁销路,按照目前市场价5元1斤,过几年,咱们这片脆李就变成摇钱树喽!”

我笑得眼泪水直流。没想到好日子真来了,还来得这样快!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