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高山生态搬迁 让黔江贫困户粟军“搬”进幸福生活

2016-12-29 14:31:42  来源:媒体钱江  作者:SystemMaster
粟军在露天阳台上向记者介绍附近的景点 记者 王思洋 摄

华龙网12月28日10时46分讯(记者 王思洋)二层小楼,生活配套齐全,这一切放在从前,贫困户粟军想都不敢想。今年5月,在高山上住了大半辈子的粟军搬进了这样宽敞整洁的大房子,还靠着居所的改变做起了农家乐生意,曾经贫困的阴霾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常挂粟军脸上的爽朗笑容。

修建一新,整齐划一的高山生态搬迁安置点 记者 王思洋 摄

因病致贫高山生态搬迁带来转机

黔江区冯家街道中坝社区,白墙青瓦,雕梁画栋,一栋栋风格清新的二层小楼整齐地矗立在阿蓬江畔。今年44岁的粟军看到记者来访,急忙招呼进屋,围坐火炉旁。

“以前哪有这些哦,都是烧柴火取暖。”回想以前的苦日子,粟军仍会不禁皱起眉头。就在半年前,粟军一家四口还住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木头搭的草房,遇到下雨天还会漏雨。“出门走几步路,鞋子上就都是红泥巴。”

高山上土地贫瘠,石多土少,粟军一家四口的生活难以为继,要想摆脱贫困面貌,下山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了唯一的出路。

于是,1998年粟军和妻子纷纷来到杭州打工维持家用。可偏偏“屋逢连阴偏漏雨”,粟军因患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2006年,夫妻二人不得已又回到了黔江的高山上,没了“顶梁柱”,日子变得尤为艰难。

2013年,冯家街道中坝社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启动,粟军一家人被列入了项目名单。2016年5月26日,包括粟军在内的57户居民顺利入住生态扶贫搬迁点。

“房子是又大又宽敞。”一说起这个新家,粟军笑得合不拢嘴,水、电、气全部安装到位。“有了这样的房子,娃儿娶媳妇都要好娶些。”

记者在粟军的新家看到,这个两楼一底小洋楼,门前蜿蜒的阿蓬江潺潺流过,一楼设施完备的厨房和干净的餐厅让人耳目一新,二楼沙发茶几干净整洁,还有个露天阳台能观两岸风景,这样的居住环境,让不少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粟军坐在二楼宽敞的客厅看电视 记者 王思洋 摄

顺势搞起农家乐 拔穷根摘穷帽

拎包入住的方式减轻了粟军搬迁的经济压力,而如此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成了他脱贫的“法宝”。

“我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前几天都还接到了几桌。”粟军告诉记者,江对岸有个玫瑰园,附近还有个婚纱摄影基地,周末来游玩的人不少,特别是到了7、8月份最火爆,很多人都开车来这里避暑纳凉。

记者在粟军家里看到,他把一楼作为餐厅,二楼则作为游人休息、娱乐的地方,两间卧室,一间铺有1.8米的大床,另一间则是标间。

家庭式的旅馆,再加上可口的农家菜,粟军的农家乐生意很是红火。从今年6月份至今,靠着农家乐的形式,他就已经收入近三万元。如今,粟军的日子可算是悠闲自在,有客人的时候忙着招待,没事儿就在路边跟老乡聊天吹牛。

记者在中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看到,这里不少民居门前都挂上了农家乐的招牌,还配有幼儿园、超市、篮球场等基础设施。

粟军新房二楼整洁的标间 记者 王思洋 摄

像这个的高山生态搬迁安置,资金从来都是难题,黔江是如何做到让像粟军这样贫困户搬得起?

关键在于黔江用上了巧劲,双管齐下。一方面利用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票”制度,弥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改变部门资金“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多项扶贫资金和生态修复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搞扶贫搬迁。这样一来,粟军只需要通过金融扶贫无息贷款7万元就能买下这座成本价17万元的新居。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高山生态搬迁安置点已不仅仅是贫困户的居所,更成为阿蓬江畔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未来,黔江区还将在这个搬迁点附近建设渔滩国际钓鱼公园、冯家牡丹园、爱丽丝婚庆植物园等六大主题园,与不远处已经成熟的濯水景区形成旅游片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真正让粟军这样的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