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广东韶关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见实效,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2018-06-29 10:12:41  来源:南方日报

党建引领下,韶关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通过新农村建设,灵潭变得越来越美丽,小孩在村广场开心地玩耍。

农村新变化,角湾村越来越有精气神了。

角湾村美丽的油菜花田。

基层党代表为南雄发展建言献策。

南雄古市镇柴岭村的党员吴竹香(左)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种苗等,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张伟 摄

210多栋新建和改造的房屋整齐精致、一条绿道连接了整个村子的美景、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5万提高到56万,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短短数年,省定贫困村——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让当地村民喜出望外。

灵潭村是韶关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韶关全面贯彻落实“努力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的要求,把加强基层党建与推进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坚持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两融合、两促进,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6年,韶关脱贫攻坚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居前列;2017年,韶关被中央媒体评为“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

数据显示,通过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去年韶关全市预脱贫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22元,同比增加4631元、增长69%。另据悉,韶关市委拟于近期出台《关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

靠前指挥

“四级书记”抓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

韶关是广东的农业大市,贫困范围广、人数多,有278条省定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总数八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3.49万户、8.99万人。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依靠党建引领的强大作用。全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韶关市委明确要求,各级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抓党建这个义不容辞的“天职”,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主要着力点,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韶关市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以及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推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市领导和市直帮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到挂扶贫困村户专题督导脱贫攻坚工作达4次左右……

到第一线靠前指挥,始终是韶关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遵循的总则。在实际工作中,韶关市委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韶关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班子成员经常深入第一线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三个创新”,切实发挥市委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创新一抓到底的领导体系。市、县、镇党委书记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具体抓脱贫工作,形成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联县挂镇包村帮户”工作机制,挂扶领导做到“三个必审”“三个必到”,即挂点地方脱贫攻坚政策方案必审、产业项目必审、选派驻村扶贫干部必审,研究重点工作必到、召开重要会议必到、解决突出问题必到,推动“关键少数”真正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第一线。

二是创新夯实基层的工作抓手。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韶关大力推行“双示范”创建工作,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三个一”工程,即:着力建设一个坚强的支部班子、打造一个标准的服务阵地、发展一个特色的产业项目,把省定贫困村打造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三是创新重在实绩的考评模式。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县(市、区)和市直机关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实施干部实绩档案和考验性管理,全市有45名干部在抓基层党建和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被纳入市委管理的干部实绩档案,有16名表现不力的干部被列入考验性管理。

选优配强

选派278名“好苗子”担任第一书记

市县共选派278名“好苗子”担任村第一书记;全市扶贫任务较重的32个乡镇党政正职中,有21名来源于涉农部门或从事过脱贫攻坚工作……

省定贫困村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近年来,韶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部署,坚持把最优秀的干部力量汇集到扶贫一线,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中锻炼成长,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百姓。

一方面,韶关配强扶贫“一线指挥员”。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注重把抓党建成效突出、基层经验丰富、工作有魄力、作风扎实的干部选配到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岗位,选拔任用县(市、区)党政班子其他成员也坚持基层导向。目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中,具有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经历的10名,占50%;党政班子其他成员具有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经历的76名,占50.7%。

另一方面,韶关选准培实用好扶贫“第一书记”。按照统筹选派、统筹管理、统筹使用的原则,精心选拔思想政治好、道德品行好、组织能力强、有培养前途、愿意和适合为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各级共选派278名“好苗子”担任第一书记。

此外,推动乡镇工作重心下移。重点通过推行包片挂点和解决问题双“113”工作机制,推动乡镇工作下沉到基层第一线。包片挂点联系“113”工作机制是:镇级班子和党员干部每人分别包1个片和1个村,联系帮扶3户以上村(居)民。解决问题“113”工作机制是:乡镇(街道)每周至少召开1次班子会、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召开1次片区会,专题研究村(社区)工作,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每周直接到村不少于3天。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确保帮扶干部下得去、干得好、驻得牢,韶关还进一步强化成长保障,提拔17名表现突出的驻村干部,并为市直选派的71名第一书记和29名驻村队员预留拟提拔职位。

重点倾斜

“1+29”等政策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支撑

近年来,韶关坚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集中用力、综合施策,研究制定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出台“1+29”政策文件,为基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源泉和动力。近年来,韶关不断将富民兴村的产业政策向基层倾斜。立足贫困村户资源禀赋,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重点,该市出台了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等系列产业扶贫政策。

值得借鉴的是,韶关组织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支持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并积极探索“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等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与全镇整村集体致富双赢。

资金是脱贫攻坚的物质保障,韶关积极实施到村到户的资金政策。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韶关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对贫困人口人均2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市县筹集部分全额由市财政负责,每年另外追加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同时,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党员互助金、“百企扶百村”等方式,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或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而为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韶关还开展了扶贫领域专项巡察、监督执纪问责、扶贫工作跟踪审计等行动,有效发挥震慑作用。

另外,在实施惠民利民提升政策上,韶关立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和“八有”工作目标,制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交通、水利和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系列提升政策,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目前,韶关已新修建水利设施134公里、道路硬化349.7公里,危房改造10172户,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以党建促脱贫攻坚带来的喜人变化,同时也增强了对党组织的亲切感、认同感。

融合促进

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南雄市珠玑镇角湾村是典型的粤北贫困村,全村有373户1537人,其中党员77人。村被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定为省定贫困村后,加强了党建工作,又让角湾村看见了希望。

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将支委由3人增加到5人,并在自然村、合作社设立5个党支部;精心挑选39名能力较强的党员,与39户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做到定人、定点、定责帮扶……

在角湾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撸起袖子,扎扎实实做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在韶关有关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确定了‘党总支+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党建+三引’(引果富村、引游旺村、引商强村)思路,大干一场。”角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文良说。

经过反复实地调研和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角湾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开门有山、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只有把资源利用起来,把农产品卖出去,把游客引进村里来,集体和群众才会富。

于是,角湾村党总支带头成立方圆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吸引党员、贫困户、农户加入,发动大家种植油茶、三华李、皇帝柑,养殖蜜蜂等,合作社从农民手中统一收购农产品,加工包装后在村里创办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销售,推动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元、村集体年提取利润10万元。

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角湾村通过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技能帮扶、上门指导,让贫困户增收不少。其中,村里的能人党员——养蜂指导员刘志煌已带动23户贫困户养蜂,让他们每户每年增收三千到五千元;能人党员——果树种植指导员尹德胜、郭文宏则带动了13户贫困户种植油茶和三华李,提供技术指导,贫困户每年增收四千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短短两年下来,角湾村集体经济从帮扶前的2600元提升到20多万元,贫困人口今年内可全面实现预脱贫。在干群同心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角湾村党总支也从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真正实现了美丽蝶变。

像角湾村这样受益于基层党建而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贫困村,在韶关还有许多。数据显示,去年,韶关全市预脱贫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22元,同比增加4631元、增长69%。同时,韶关拟于近期出台《关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这让村民充满了期待。

特写

党建引领贫困灵潭美丽蝶变

危房改造、自来水供水、村道硬化、景观绿化、污水处理……“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每一处我都想自拍。”一些过节回到灵潭村的在外务工村民高兴地说。

三年前,灵潭村还是个破破烂烂的贫困村,有贫困户44户118人。三年以来,灵潭村党总支不断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有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2017年全村贫困人口可实现预脱贫,成功带领灵潭村实现完美蝶变。

“三个在先”强堡垒办成村民心头事40多项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灵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治军说,以往村支部影响力不大,村民往往只知道有村委会却不知道有村支部。在灵潭这个红色革命老区村担任村干部近20年的钟治军,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意义。

“为巩固和强化村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灵潭村率先实行‘三个在先’机制,做到党组织优化设置在先、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党员作用发挥在先。”钟治军介绍说。

灵潭村原来村支部班子成员只有3个人,支委委员比村委委员少,在珠玑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村党组织优化了设置,由村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并召开党员大会增补两名支委成员,增强了支委班子的力量。

同时,灵潭村在11个村小组成立了7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在成立村企济福公司时,同步建立党支部,明确有党员的村群团组织和经济组织“一把手”、村小组党群理事机制的召集人由党员担任,并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将党组织的作用辐射开来。

“对本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比如农村集体土地(林地)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处置、公益事业经费筹集和建设方案,以及本村3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5000元以上单笔非日常性支出等,都是首先由村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钟治军介绍道。

两年来,灵潭村党组织讨论决定并组织实施40多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村民纷纷称赞,“党组织带着我们办成了多年想办却办不成的事”。“听党话、跟党走”也成为了村民的口头禅。

产业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村民人均年收益1万元村集体收入翻36倍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空谈,没有村集体收入保障的脱贫是孤苗。灵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贫困户多,找不到发展的路子一直是难以跨过的一道坎。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5万元,村干部办事有心无力,所以常常说话不响,也为此垂头丧气。

灵潭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后,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一起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并组织党员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灵潭村交通便利,村里有国道经过,高速公路路口近在眼前,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村民大多种植黄烟,手工制作豆腐有四百多年历史,劳动力也富足,这些优势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起来呢?几轮商量下来,发展旅游农家乐、兴建烤烟房、投资腐竹厂、搞光伏发电……一个个金点子跳了出来。

为了让这些金点子落地“生金”,大家反复对比思考,经过总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反复研究,最后一致决定成立村集体公司——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由公司整合帮扶资金、村集体收入和流转土地、村民入股资金,通过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了腐竹加工厂、光伏发电项目、烤烟房、农家乐等乡村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笔者了解到,当地采用“公司+雇工”模式,将流转出来的140亩土地用于黄烟、水稻、玉米、药菊等作物种植,同时,新建20间烤烟房,购买4台农机,组建农机服务队。目前,已解决了4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参与务工13人,务工期间月收入2000元以上,而烤烟房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

就这样,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务工就业挣薪金等方式,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5万元提高到56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66元。

黄屋村贫困户徐承花单单在农闲到公司务工,就领到了8000多元的报酬。她特别高兴地说:“想不到我这个五十岁大妈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这样的好事以前谁敢想啊!”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铺路修渠、架线装灯、慰问村民、开展活动不再是问题,群众更信服村党组织了,党员干部说话办事也更加有威信和底气了。

党员带头拆“三清三拆”全面整治脏乱差臭

把一个破破烂烂的“泥潭”变成山清水秀的灵潭,需要党员群众同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6年底,灵潭村党组织着手规划新农村建设,开展“三清三拆”,全面整治脏乱差臭。然而,一旦触及到个人利益,冲突就来了,有些人不愿拆祖屋,即使破得不能再用了也不肯拆。

面对这些困难,党组织首先统一思想,涉及党员的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候带头拆。让许多村民意外的是,钟治军作为书记,带头先拆了自家的老房子,随后,党员钟治钦也拆了自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烤烟房和杂物房。而在外务工的党员黄承光特地抽空回家,把自家闲置的老宅子拆了,还无偿把宅基地捐给了村集体。

“我们带头拆了后,带着规划效果图挨家挨户做工作,尽管有时被冷遇,吃闭门羹,但我们知道关键时刻不能气馁,否则功亏一篑。”钟治军坚定地说。

据他回忆,为了说服一位村民,真是上演了现实版的“三顾茅庐”。第一次上门,这位村民给了冷脸,任钟治军说什么也不松口;第二次上门,这位村民给钟治军倒了杯茶,他预感到工作开始有成效了,便从聊家常聊到个人与村集体的关系;第三次上门,彼此交谈就有了笑声,问题也迎刃而解。

村里人把家族祠堂看得很重,党员干部跟他们说,开展“三清三拆”不就是让村庄更漂亮,住得更舒服,文化更好地传承吗?村民们对党员干部的说法都很支持,拆旧工作也开展得比原先顺利多了。

就这样,党组织带着党员,党员带着群众,一户带动一户,不到三个月,黄屋、前围两个村小组就拆除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其他村小组也踊跃拆旧房建设新家园。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该村“三清三拆”得以顺利完成。

灵潭村还通过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党员行动起来,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常态化保洁等工作中。

现在,危房改造、自来水供水、村道硬化、景观绿化、污水处理已经全覆盖各个自然村。村民在焕然一新的村中居住,笑容多了,笑声更爽朗了,脸上更精神了。

聚焦

南雄11452人已实现预脱贫

“一线指挥部”引领苏区脱贫致富

县一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线指挥部”,南雄作为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红色基因深厚,拥有扎实的党建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据统计,南雄市有党的基层组织837个,党员21045人,省定贫困村6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990户15203人。

党旗猎猎,党徽灼灼。南雄市把抓党建作为“天职”、首要政治任务,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引领苏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双融合、双促进。目前,南雄市已预脱贫11452人。

打造镇级“主阵地”

“产业融合”增强造血功能

采用“支部+公司+农户”模式,珠玑镇签订了1300亩优质水稻种植合同;投资1122万元在珠玑镇12个村建成983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总收益达到110万元……

在脱贫攻坚中,近年来,珠玑镇突出主战场意识,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上下一心拔掉“穷根”,取得显著成效。

珠玑镇有11个省定贫困村贫困户815户2021人,镇党委下辖9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1432名党员。

“珠玑镇党委身在主战场,近年来,通过把组织力提升起来,把‘领头雁’培育起来,把‘基础’夯实起来,在党建引领下,全镇脱贫攻坚更有动力、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南雄市委常委、珠玑镇党委书记陈志光介绍说。

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珠玑镇因地制宜,以“产业融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据介绍,当地把产业融入“大珠玑”旅游圈,在景观特征明显的角湾、梅岭、里仁等村,大力发展油菜花、桃花、梅花等连片种植的生态观光农业,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在南粤古驿道沿线,传统文化特征明显的里仁、灵潭、珠玑、聪辈等村发展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姓氏文化、禅宗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产业振兴效果明显。

数据显示,现珠玑镇11个省定贫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20万元以上有4个村。

珠玑镇是南雄建强脱贫攻坚镇级“主阵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南雄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优势资源向乡镇倾斜、朝脱贫一线集中,确保脱贫攻坚“主阵地”稳定牢靠、坚强有力。

近年来,南雄累计将10名抓党建实绩突出、能干善干扶贫的干部调整提拔到镇级党委书记岗位,将29名新提拔年轻干部全部调配到脱贫任务较重的镇(街)锻炼成长,将15名不能胜任岗位的干部进行组织调整。目前南雄全市镇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2.1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7.7%。

而在组织保障上,市财政兜底,确保每个镇(街)经费每年不少于160万元,其中党建专项工作经费不少于30万元,推动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目前,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实现南雄全市乡镇“五小”场所全覆盖,改善偏远落后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筑牢村级“战斗堡垒”

党员带动1784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多元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南雄以加强政治领导、优化组织结构、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为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更加充分,鼓励党员结对帮扶本村贫困户,南雄突出用好农村党员“带动力”。

“对农村党员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中心党员商家带动贫困户的分档次给予奖补或小额贷款贴息,2017年党员带动1784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4000多元。”南雄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南雄还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已调整能力较弱、年纪较大、工作上不尽职的贫困村支部书记23名。通过实施发展党员“镇选村培”,实行“青苗”培养工程,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624人。

在夯实村级集体经济“支撑力”方面,南雄坚持一手抓“输血”,给予不少于10万元/村的保运转经费;一手抓“造血”,成立村集体公司参与发展种养产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和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做强富民兴村特色产业。

2017年,南雄全市68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达到10万元以上有55个。(毕式明 潘俊宇 邵组 邵轩)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