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日前,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近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次全会,以及中国“十五五”规划擘画未来五年发展的新蓝图。他们认为,这一重要会议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世界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各国战略选择与路径抉择都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发展格局。“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不仅镌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更潜藏着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5月25日,观众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馆参观展出的机器狗。当日,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开幕。记者 刘坤 摄/新华社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程,到如今“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体系,是中国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
发展算好“长远账”。西方政党多代表不同利益集团,政策制定常是利益妥协的结果。政党为赢得选举,往往聚焦短期议题(如减税、福利扩张),忽视长远规划。西方多党制下,“政党博弈导致政策短视”的情况屡有发生,政策也时常会随政党轮替频繁调整。
五年规划是中国之治的突出优势,以五年为周期,它的突出特点是长远布局、渐进调适、持续推进,实现了短期目标与长远愿景的有机统一。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短期政策波动,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清晰的发展预期。
比如,“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再比如,我国从“一五”开始提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到“十三五”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体现了战略目标的一脉相承。
规划兼具“灵活性”。中国的五年规划,既不完全照搬他国经验,也不固守教条框架,更不会将自身发展模式强加于人,而是立足本国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与社会需求,将长期战略性与中期灵活性相结合,在实践中校准方向,在迭代中优化策略,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
这种模式,对不少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极具借鉴意义。今年5月,东盟宣布了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五年战略规划,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也不同程度借鉴了中国五年规划发展经验。
▲9月8日,外国嘉宾在第二十五届投洽会开幕式现场聆听发言。记者 魏培全 摄/新华社
在全球化浪潮与国内经济转型交织的当下,中国新的“五年规划”所释放的积极信号,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路径、预判全球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让世界看到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对未来5年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展现出中国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改革创新,透露出中国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底气和自信。这种“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从容,向世界传递出稳定可期的积极信号。
让世界看到创新的“动力源”。翻开“十五五”规划建议,“创新”作为关键词频频出现。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到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和健康发展;从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再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五五”规划的创新蓝图,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是全球科技进步的“催化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中国将以自主突破引领全球科技进步,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彰显“中国担当”,最终实现“中国创新”与“世界进步”同频共振。
让世界看到开放的新机遇。“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开放”成为高频词。从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几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方案”,都将一步步转化为全球共享的“发展红利”。
▲2月2日,“欢乐春节满巴黎,龙狮贺岁舞香街”春节巡游活动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举行,来自广东汕头潮阳的西门英歌队在巡游活动中亮相。记者 高静 摄/新华社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大潮奔涌而来。“十五五”规划,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跃,亦为全球共赢发展铺就了更为宽广的“黄金航道”。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将是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纪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里程碑。
以战略互信破局地缘博弈。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济。在单边主义抬头、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环境下,多边框架下的规则共商与风险共御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信体现在对既有国际规则的尊重与完善,更在于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要抓住并共享“十五五”发展机遇,各国就不应筑起“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而应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在规则制定中体现共商共建精神,在风险应对中展现共御共担责任,如此才能突破地缘博弈的零和思维,把握互利共赢的时代契机。
以创新协同突破发展瓶颈。科技创新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产业变革深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独自实现技术可持续发展。
抓住“十五五”发展机遇,同样也是抓住科技创新的发展机遇,各国理应少一点围堵打压的手段,多一点开放共享的诚意,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全链条深度合作,让技术突破的“独角戏”,变为多方共赢的“大合唱”。
以民心相通筑牢共赢根基。对话才能凝聚共识,交流方能互融互鉴。各国当完善人文交流机制、深化经贸合作平台,推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让不同文明的智慧在交流中碰撞、在互鉴中升华,从而筑牢共同发展的民心根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十五五”规划,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不是独享,而是共享。其势如星火,点燃的是全民奋斗的激情;其亮如灯塔,照亮的是全球合作共赢的航程。当星火成炬、灯塔长明,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正与世界共赴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