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头雁领航振翅飞 花椒地里种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记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学员徐维丰

2025-10-24 08:52: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文/赵懿玺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李红梅

徐维丰

初夏明媚的阳光,洒在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的椒麻药山鸡基地。426亩花椒林郁郁葱葱,饱满的青花椒挂满枝头,林下乌骨鸡悠闲地啄食虫蚁,中药材半夏在树荫下舒展叶片。徐维丰戴着草帽,正和村民们一起采收花椒,剪刀开合间,串串“翡翠”落入竹篓,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麻香。这位从安徽凤阳走出的“新农人”,如今已是重庆荣昌乡村振兴舞台上的“领头雁”,用一棵花椒树破解了农业发展的“周期率”,让昔日的低效地变成了村民的“增收田”。

一颗种子:从凤阳贫困娃到助农带头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每当想起故乡的歌谣,徐维丰总会想起老一辈讲述1978年安徽遇特大旱灾,让本就贫困的家乡雪上加霜,“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定要好好读书,学成后让他们增收致富。”

2000年,徐维丰考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中兽医专业,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离家那天,母亲塞给他两个窝头,反复叮嘱:“遇到讨饭的不能不给,要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这句话成了他人生的指南针。在大学学生会竞选时,他站在台上说出“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村长”的宣言,台下哄堂大笑,没人想到这个来自贫困乡村的少年,多年后会真的扎根田野,兑现承诺。徐维丰参加全国头雁论坛时展示产品

毕业后,徐维丰一头扎进畜牧行业,从基层技术员做起,2015年拿到执业兽医师资格证,2021年晋升高级兽医师,在行业深耕20余年。荣昌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从青涩学子到行业专家的成长,也成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2022年加入九三学社后,一次下乡实践让他心绪难平:看到农民跟风种植核桃,丰收后却因价格暴跌而砍树;看到猕猴桃、柑橘产业同样难逃“扩种—滞销—弃种”的怪圈。2023年,徐维丰获悉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6000亩花椒面临生死抉择。因市场价格暴跌,鲜花椒从十几元一斤跌至一两元一斤,成本倒挂让农户欲哭无泪,不少人已拿起斧头准备砍树。他夜里辗转反侧:“我是农民的孩子,是九三学社社员,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就在他一筹莫展,琢磨着怎么给农户找出路的时候,一个机会找上了门——他成了荣昌区农广校推荐到重庆市农广校培育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学员。“啥是‘头雁’?”徐维丰起初带着一脸困惑地问荣昌区农广校负责人。“简单说,就是农广校要培养咱们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荣昌区农广校负责人的回答简洁明了。那时候,徐维丰一心想帮助农户走出农业产业低谷,但苦于没有什么经验。农广校的培训,对他而言就像一场“及时雨”。

“在农广校,老师没光讲大道理。”徐维丰说,课堂就设在地头、车间。老师们带着他们分析市场为啥“抽风”(农产品周期性波动),掰开了揉碎了讲怎么把“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产业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教他们怎么把地里的东西“吃干榨净”,搞循环利用,增加收入点。正是在重庆市农广校、荣昌区农广校组织的专家指导和学员交流中,徐维丰脑子里那个模糊的“花椒+”想法,渐渐清晰、落地了。农广校不仅提供了思路,更像个“红娘”,帮他牵线搭桥,对接了技术资源、政策信息,甚至后来全国性的展示平台。

破局之路:“花椒+”模式激活沉睡的土地

有了荣昌区农广校“撑腰”指路,徐维丰胆子壮了,心也定了。他决定就在这片别人眼里要“废掉”的花椒林里,闯出一条新路。“树在,希望就在。”2023年,徐维丰带着团队来到刘骥村,流转下426亩濒临遗弃的花椒地,成了村民眼中“敢接烂摊子”的怪人。

“单一种植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得让一块地长出多份收益。”在与铜鼓镇领导班子深谈后,徐维丰提出的“花椒+”方案让人眼前一亮。他带着团队在花椒林下做实验:鸡吃虫吃草,粪便给树当肥料;半夏喜阴,正好适合林下生长——这种“树上结花椒、林下种半夏、林间养土鸡”的立体模式,让土地实现了“一地三收”。

▲徐维丰与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驻村干部在直播

可村民们不买账。“之前有人租地种花椒,赔了就跑,租金都欠着!”刘骥村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顾虑。驻村第一书记弋松林带着徐维丰的团队挨家挨户算“三本账”:土地租金每亩200元,比自己种稳当;在基地务工每天60~70元,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公司帮销农产品,溢价部分返还农户,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算清了账,人心齐了。2024年春,第一批乌骨鸡苗运进基地,村民们学着给鸡搭“别墅”、搞防疫;半夏种子播下去,徐维丰请来西南大学的教授现场指导。年底算账,林下鸡成活率达95%,每千克售价比普通鸡高16元;试种的50亩半夏,亩产干货50千克,按药企预订价每千克220元,收入远超花椒。

以前烘干花椒剩下的枝叶、花椒籽,多半当柴火烧了或者扔掉。现在可不行了,“我们要搞‘全产业链’,一点都不能浪费!”徐维丰带着村民,把花椒枝叶做成足浴包,花椒籽塞进枕头里。这些不起眼的“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喜欢的健康产品。好东西做出来,怎么卖出去?这又得提农广校的“功劳”。荣昌区农广校组织了电商培训、直播带货技巧课。徐维丰现学现卖,带着团队在网上“吆喝”起来。林下散养的土鸡蛋,一天就能卖出几万个!花椒油、椒麻鸡、花椒枕头……这些带着“椒麻香”的土特产,顺着网线飞向了全国各地。

“以前花椒卖不掉只能烂在地头,现在连枝带叶都是宝。”负责加工的村民廖大哥笑着说,他每月务工收入能存下2000多元。

更关键的是,农广校推动徐维丰走出荣昌,对接更广阔的市场。2025年2月,“头雁大家谈”全国研讨会在广州举办,农广校主动为徐维丰争取参会名额,协助梳理“花椒+三产融合”案例、设计产品展示方案。会上,他的花椒鸡、半夏药材获得10余家企业的合作意向,其中与广东一家药企的半夏订单,就为基地增收80万元。“农广校不仅教我们做事,更带我们‘见世面’,这才是‘头雁’该有的视野。”徐维丰说。

雁阵齐飞:从一人创业到万家增收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一群人富才是‘头雁’的本分。”这是农广校在“头雁”培育中反复强调的理念,也成了徐维丰的行动指南。

在农广校的指导下,徐维丰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基地优先雇佣村民,年底按利润分红。农广校专门设计“分红计算器”,清晰展示“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分红”的收益构成,让村民一目了然。2024年,400余户联动农户人均增收1万余元,60名常年务工村民中,有12户脱贫户实现增收致富。

为让产业“长青”,荣昌区农广校还推动徐维丰构建“传帮带”体系。通过“头雁学员讲堂”,徐维丰每月为周边农户分享“花椒种植技巧”“林下养殖经验”,农广校则为其配备课件制作、现场教学等培训支持。目前,已有23户农户跟着他发展“花椒+”模式,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农广校说‘头雁要带雁阵’,我现在带的‘小雁’,将来也能成为‘头雁’。”徐维丰笑着说。

从破解单一种植困局,到推动三产融合;从协调村民信任危机,到打开全国市场——荣昌区农广校始终是徐维丰背后的“培育者”与“支撑者”。如今,刘骥村的花椒地年产值突破300万元,昔日的“低效地”成了“希望田”。这不仅是徐维丰的奋斗成果,更是农广校“精准培育、靶向赋能”的生动注脚:让“头雁”飞得更高,让“雁阵”紧随其后,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文/赵懿玺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李红梅 审核/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