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贤华
在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米坊村的九峰山下,一座占地113亩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正悄然改写着延续千年的传统农耕图景。近日,笔者一行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钢架上挂满了碧绿的枝叶,藤蔓叶片下悬着透红的番茄。棚内也没有预想中的闷热,更没有看到传统农业中最重要的元素——土壤。
“我们基地里生长的番茄没有一粒土壤,全靠计算机操控系统自动施肥、喷水,精准为作物提供营养。”基地负责人湛贤华介绍,除了目前种植的番茄,还按季节种植黄瓜、草莓、西瓜等农产品。这里销售的农产品都带着二维码,扫码就能追溯生长全过程。
2019年4月,退役军人湛贤华创立了重庆雾水山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带领团队深耕水雾栽培技术,创新打造“城市研发+农村生产+跨境电商”的全链条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年产番茄50吨的规模化产出,更让周边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增收的新路径。
一名退伍军人的华丽转身
“军旅生涯对我而言,是足以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湛贤华回忆起部队生活时,眼中仍闪烁着热忱的光芒。那段时光不仅磨砺出他冷静沉着应对万事的过硬作风,更锤炼出永不服输的坚韧意志。这一经历,对他日后求学、创业乃至投身农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庆市农科院研究员潘光辉(左二)到基地指导渝粉樱2110番茄栽种技术
1979年出生于重庆市丰都县的湛贤华,和许多同龄青年一样,高中毕业后将参军视为人生的重要选择。1998年9月,他顺利通过体检与政治考核,如愿踏入了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野战军部队。在军营里,他迅速完成了从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蜕变,无论是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还是系统的政治学习,都表现突出,屡屡得到部队首长的赞许和战友们的认可。三年摸爬滚打的时光转瞬即逝,湛贤华已成长为一名素质过硬的优秀士兵。
2002年,湛贤华从东北某部退伍回到了家乡丰都。“当兵是尽义务,返乡更要谋事业。”带着这份信念,他重新拾起课本,开启了大学求学之路。
经过数年的勤奋苦读,湛贤华于200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鸡西大学,主修商务日语专业。
“两年的商务日语学习,不仅让我打下了扎实的日语基础,也让我对商业领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湛贤华坦言,语言学习非一日之功,两年的时间其实颇为短暂。为进一步提升知识水平,2008年,他又考入黑龙江大学,继续攻读日语专业。
2010年,从黑龙江大学顺利毕业后,湛贤华入职一家位于广东的日本汽车企业,担任日语技术翻译。至此,他成功完成了从退伍军人到大学生,再到职场人的精彩蜕变。
跨界转型情系农业寻突破
“在广东日企工作的那几年,我深入摸清了汽车行业的运作机制,也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满怀憧憬。”湛贤华回忆道。那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在心底播下了自主创业的种子。
2013年,湛贤华毅然辞去稳定的日企工作,受昔日合作伙伴邀请回到家乡重庆,着手筹备汽车零部件公司。经过细致周全的前期准备,重庆铭科精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很快正式成立,他出任总经理,开启了创业新征程。
“公司坐落在合川区,闲暇时常和朋友到周边农村走走,不知不觉间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湛贤华笑着说,“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曾是无数人向往的精神栖居地。我当时就想,若是能亲身投身田园事业,不也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吗?”
2019年4月,湛贤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50万年薪的公司总经理职位,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
▲湛贤华(中)向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介绍樱桃番茄的产量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创业,而且是投入大、回本慢的农业领域时,湛贤华说:“若是人生一直按既定轨道运行,那就肯定不会太有趣。”其实,这个决定的背后,既有他对农业深深的热爱,更有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深思。他深知,目前国内工业基本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这份选择,还与湛贤华高中以前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坦言:“虽然在农村长大,却没真切感受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满足感,也没体会过脚踏黄土地的充实感。”
“打拼了多年,有不错的职务,高年薪也让我感到满意。但机械化的工作方式,满脑子都是竞争、时间与利益,让我越来越想追问自己:生活的意义难道就是成为一个赚钱的机器吗?”湛贤华常常扪心自问。
为了寻找适合农业发展的道路,他还前往江浙、山东等我国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实地学习考察。最终,他与三位伙伴注册成立了重庆雾水山耕农业有限公司,立志立足发展目前世界领先的水雾栽培技术,并结合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实现本地区的农业转型升级。
科技赋能水雾栽培结硕果
重庆雾水山耕农业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湛贤华推动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转型迈出的第一步,更是科技赋能农业“革命”的一次探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走进雾水山耕基地,大棚内一排排钢架均匀排列,翠绿藤蔓顺着支架蜿蜒攀缘,串串饱满的果实点缀其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笔者好奇地询问如何为作物提供营养时,湛贤华揭开了隐藏在作物下方的铁皮箱,露出了雪白的作物根须,水箱里的水清澈透明,而这一切均由计算机精准调控,农业科技的精致与高效尽显无遗。
“采用立体式无土栽培技术,用人工创造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替代土壤环境。这不仅能满足作物对养分、水分、空气等条件的需求,更能通过计算机对这些条件进行精准控制与调节,从而更好地促进作物的营养生长。”湛贤华介绍道。无土栽培依靠营养液替代传统农业施肥技术,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对温度、水分、光照、肥料、气体等进行自动调节与控制,实现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
在现场,湛贤华还特意带领笔者一行参观了基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我们给作物供给的自来水,首先要经过净化处理,标准能达到瓶装纯净水的级别。”他介绍说,净化后的自来水会按一定比例加入复合肥,再通过控制系统输入供给设备。传感器网络与云端平台实时联动,让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与决策得以高效实现。
这种水雾栽培技术,不仅成功攻克了土传病害、连作障碍等传统农业难题,精准化种植更使农药使用量减少80%。同时,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模式,让农产品顺利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目前,公司已建成288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露地蜂糖李种植面积达100亩,形成了“科技+生态+品牌”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凭借这些出色成果,2021年,湛贤华被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授予“高级农民”职称。他所带领的企业不仅入库成为科技型企业,还被授牌为青年农场主孵化基地、国家追溯平台全程追溯和合格证试行企业示范点,同时也是大专院校的校外现代农业实践基地、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
助力振兴,带动致富显担当
近年来,湛贤华带领团队持续深耕学习与创新,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应用领域已初显成效。经成功验证且具备产业化发展潜力的品种包括水果黄瓜、水果番茄、草莓、西瓜、叶菜等,为本地农业转型升级和“一村一品”的选品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技术、数据支撑。
“随着对农业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接纳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变得尤为重要。”湛贤华坦言。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重庆市农广校、合川区农广校组织的农业经理人、农村致富带头人、青年农场主、川渝高素质青年农民等一系列培训,还前往西南大学园艺专业深造。这些学习培训经历,为他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智力与技术支持。2021年,他荣获重庆市第四届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优胜奖、涪江流域首届创客大赛暨遂宁市第七届创客大赛优秀奖(市外组)、重庆市合川区第十届创业创新大赛社会组优胜奖、重庆市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并且被推选为合川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近年来,公司依托“城市研发+农村生产”的分工模式,将重庆的科技研发优势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巧妙融合。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村创业的门槛,更创造出“1+1>2”的协同效应。湛贤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水雾栽培技术让单产提升30%、用工成本下降40%,同时通过“土地租金+工作收入+产业链分红”的多元收益机制,使农民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带动周边300余名农民实现就业,其中不乏返乡青年和退役军人。
“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而文化是留存于记忆中的符号。”谈及下一步的规划,湛贤华表示,将以现有基地为支点,打造集都市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综合体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圈。具体而言,将建设智慧农业培训中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体验“无土种植”的乐趣;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全程溯源,增强品牌溢价能力。届时,将以田园特色为基底,留住乡愁,守护好青山绿水,在壮大农村产业的同时,为更多农民探索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图 特约通讯员 重庆市合川区农业农村委 陈佳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