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中的“头雁效应”揭示了领导者在群体中的引领规律。这一现象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建与业务的双重引领者,其示范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学科建设的突破与育人质量的跃升。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本质是通过党支部书记在政治方向、业务发展、团队建设中的示范引领,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自全面推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以来,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典型经验,有效激发了头雁效应。但在头雁效应释放过程中,仍面临角色定位模糊、能力结构失衡、机制保障不足等现实挑战。破解这些瓶颈,需从能力建设、机制创新、平台搭建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赋能体系,让“头雁”飞得稳、领得准、带得动。
构建“三维赋能”培养体系,锻造头雁引领的核心能力
破解能力瓶颈需构建“政治铸魂、学术固本、融合增效”的三维培养体系,以政治素养强、业务能力精、融合技巧熟为核心,打造复合型“双带头人”队伍。
一是强化政治淬炼,建立“靶向式”学习机制。通过“党建大讲堂”、“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双带头人”论坛等载体,开展系统性培训。在培训课程设置上,既要突出党性修养、师德师风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同时又要强化学术引导与教育管理能力培养。
二是提升业务能力,实施“攀登式”培育计划。实施“学术能力提升计划”,为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出国访学交流提供支持,鼓励其在学科前沿领域,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通过选派优秀书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等方式,增强其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推动其学术视野与国际接轨。
三是培养融合智慧,搭建“场景化”实践平台。开设“党建+业务”融合工作坊,为“双带头人”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支持他们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传授“课程思政设计”“学术团队党建”等,鼓励将科研攻关中的党员先锋事迹转化为“行走的党课”素材、把实验室创新成果的孵化经历设计成“大国工匠党课”。
创新“双向融合”机制,激活头雁带动的制度效能
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的运行机制,打破党建与业务的制度壁垒,构建相互嵌入、同频共振的运行机制。
一是推行“双融双促”目标清单制。将支部年度任务科学分解为“党建指标”与“业务指标”,使两者形成明确的目标体系。通过党员责任区划分,使党建任务与科研目标形成闭环管理。明确党员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中的职责,将“示范课程建设”“优质科研成果党员贡献率”等融合指标纳入支部年度任务,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任务同步。
二是建立“双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在支部年度考核中,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政治引领维度考察“支部党员政治学习参与率”“课程思政成效”以及组织力提升;学术带动维度评估“团队科研产出增长率”“青年教师培养数量”等数据;融合创新维度关注“党建品牌对学科影响力的提升度”“学术活动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度”等。
三是设立“双带头人”专项基金。按照党建项目申报制的原则,设立专项建设基金,为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支部书记工作室”与“科研团队实验室”空间融合,保障支部活动经费。
搭建“三级联动”平台,放大头雁领航的集群效应
头雁效应的扩散需要构建“学校统筹、院系主抓、支部落地”的三级联动体系,形成“头雁领航、群雁跟飞”的扩散效应。
一是抓顶层设计。学校层面将“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部署制定“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全链条政策。
二是抓组织实施。院(系)层面应建立“党建与学术协同议事”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学术工作的沟通与融合。推行“双带头人”列席院务会、参与学科规划制定的制度,使支部的声音能够直达学术决策层,确保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三是抓落地见效。支部层面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聚焦党性修养、学术道德养成、科研能力提升等内容,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通过“优秀双带头人经验分享会”“支部工作案例巡展”等形式,促进先进做法的横向推广,形成“一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格局,放大头雁领航的集群效应。
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本质是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高校学术优势、育人优势的有机融合。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征程上,只有持续强化“双带头人”的政治引领力、业务引领力、团队凝聚力,才能使教师党支部真正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熔炉”、推动学科发展的“引擎”、培育时代新人的“堡垒”。系统培养、机制创新、平台支撑,让“头雁”飞得更高、“群雁”跟得更紧,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文/王南甫 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SKDJ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