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镁电池2027量产倒计时:4倍锂电能量,重庆样品年底亮相

2025-09-25 16:56: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文/记者 亦歌 通讯员 孙建和 图/孙建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日,记者从位于明月湖的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主持开发的镁离子电池项目已顺利完成实验室阶段验证,今年底将推出首批镁离子电池样品,明年初将启动中试产线建设,明年下半年有望实现放量中试甚至进入小批量“试生产”。

研究院总经理柏争鸣表示,“今年年底我们将推出电池样品,不要小看这一步,这说明团队即将完成从0到1的一次实质性的跨越。”“目前已陆续投入3000万元攻克材料体系,成功实现从扣式电池到Ah级软包电池的跨越”。

▲研发人员对镁电池正极、负极和电解液关键材料进行实验

据介绍,超威镁储能研究院依托潘复生院士团队(全球最大镁电池研发团队)及超威集团制造能力,将于明年推进正负极材料的开发及量产、公斤级电解液合成、复合隔膜量产等关键工艺,目前已与全国最大电解液生产商达成战略研发、生产协议。力争在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首期产能规划达100MWh,并推出首款电动两轮车/三轮车/电摩用镁电池样品。

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10届“创客中国”重庆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上,经激烈角逐,“镁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从600余个优质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三等奖,同时获得全国决赛资格。柏争鸣说,获奖不仅是对团队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深耕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团队在下一代储能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颠覆性技术创新,破解传统电池痛点

据了解,锂电池虽广泛应用,但其能量密度瓶颈、安全隐患(如枝晶短路风险)、资源稀缺性等挑战日益凸显。而镁离子电池以资源自主+高安全+高性能为核心特质,实现全方位升级。

譬如超高能量密度,镁离子电池采用硫正极(理论比容量1672mAh/g)与镁负极(体积比容量3832mAh/cm³),理论能量密度可达锂电池的4-6倍。

实验室数据显示,当前镁离子扣式电池循环400圈后容量保持率仍近100%,Ah级软包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00Wh/kg,量产目标锁定250Wh/kg,显著延长设备续航。

再如本质安全性卓越, 镁离子电池通过非亲核硼基电解液及复合负极界面技术,消除枝晶短路风险(锂电池起火主因)。镁金属熔点高达651℃,高温/低温环境均稳定运行,从根本上杜绝热失控起火隐患。

而低成本和可持续是镁离子电池不可忽略的又一突出优势。

据了解,镁元素地壳丰度(约2%)远超锂(仅0.002%),中国贡献全球80%的镁产量。其原材料成本仅为锂的1/10,硫材料成本不足锂盐的1%。同时,镁、硫材料均可高效回收,无重金属污染风险,实现绿色循环。

▲在电池组装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组装镁电池

场景化突出优势,精准解决行业痛点

镁离子电池有着高性价比、长续航、宽温域适应性、无枝晶形成等突出技术优势,可完美解决电动两轮车/三轮车/电摩的“里程焦虑”与“安全焦虑”。

镁离子电池具有突出的超高能量密度优势,可适配大规模储能需求,其本质安全特性显著降低电站火灾风险(无过充爆炸风险),超长目标循环寿命(目标20年),完美应对风能、太阳能调峰需求,有望成为绿色电网的支柱技术,可广泛大规模用于储能系统与电动汽车。

另外,镁离子电池在轻量化方面也做到了极致,相比目前传统的户外电源可有效减重20%,可广泛适用于无人机、机器人、3C/户外设备等。

市场前景广阔,撬动万亿级储能市场

“我们的目标是率先依托超威集团总部销售渠道网络,迅速切入两轮车/三轮车/电摩市场领域,并通过技术革新,逐步撬动万亿级储能赛道及电动汽车、无人机、具身机器人等市场。”柏争鸣介绍,目前储能市场需求旺盛,仅国内市场,2025年对高安全二次电池的需求缺口超50GWh;低速电动车、3C及户外设备等领域对高性价比电池的年需求增速持续保持在30%以上。

▲镁离子电池实验室

据了解,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拥有无可比拟的两大“核心优势”:一是顶尖科研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镁学会主席潘复生(全球镁电池研发领军者)领衔,汇聚50+教授及300+硕博人才,团队曾获全球镁行业唯一“未来技术奖”,主导制定16项国家标准;二是巨头集团赋能,依托超威集团强大的渠道网络(421家全国分销商+2万家终端门店)及成熟的锂电/钠电产线,可快速实现市场渗透与产能无缝切换。

另外,超威镁储能研究院还有着卓越的成本控制与全产业链布局,如深度协同重庆大学国家级实验室,可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待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后,镁离子电池成本预计可再降40%。

目前,镁储能研究院与多家产业链上游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同步下游与多家头部车企及储能客户规划布局战略合作事宜,基本打通了产业生态闭环。

文/记者 亦歌 通讯员 孙建和 图/孙建和 审核/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