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创新文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科技创新。
传承创新基因,厚植科技创新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关键密码在于创新。传承创新基因,一方面,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创新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到精妙绝伦的天文历法,从恢宏浩大的水利工程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体系,无一不是先辈们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创新结晶,蕴含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意识、“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天工开物”的工匠智慧,以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视野。传承创新基因,就是要激活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创新因子,使其成为当代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要赓续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砥砺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所展现出的自主创新、协同攻坚、追求卓越的品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命运,以首创精神挑战未知,以集体智慧攻坚克难,铸就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传承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使科技创新的火炬生生不息。
营造创新氛围,优化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关键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一要鼓励自由探索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追求。要主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保护“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允许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基于个人兴趣开展一些看似“无用”的自由探索研究。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让不同的学术观点、技术路线在碰撞中产生真理的火花。二要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生态。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试错过程。必须彻底扭转“以成败论英雄”的急功近利倾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人才评价、绩效考核中,应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特点,正视探索性试错价值,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为勇闯“无人区”者消除顾虑。三要打造开放协同、跨界融合的治理体系。“单兵作战”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科技创新,要打破机构壁垒、学科界限、行业藩篱,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扩大开放中博采众长,在交流互鉴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激发创新动能,汇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创新文化的精髓在于可以激活每一个创新因子。一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四唯”倾向,让真正有才华、有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保障他们的科研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让科研人员合法合规地分享创新收益,从“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二要激活市场驱动的创新活力。企业离市场最近,对需求最敏感,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敢于投入创新、乐于投入创新。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成为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三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政府要当好“掌舵者”和“服务员”,从直接管理转向侧重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创造和服务提供。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稳定支持力度,为国家长远发展夯实根基。要以科学制度设计促进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
培育创新文化,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培育创新文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持久文化动力。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充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保护好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造就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素养、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团队合作的创新型人才。要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养成。将创新文化理念融入科研实践活动和管理制度中,使之具象化、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创新奖项、宣传创新楷模等,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和践行创新文化。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不仅要提供硬件支持,更要成为培育创新文化的高地和样板区,形成独特的创新气质和氛围。
文/王燕 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23—202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项目编号:cqgj23233C)、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一般课题(项目编号:SWH202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