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在“知、情、思、行”上下功夫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25-09-04 10:10:46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理想信念树正了,青年才能立得正、行得稳,健康成长。大学阶段是人生理想信念塑造、政治素养培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持续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之举,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战略之举。《实践论》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飞跃,再到革命的实践飞跃。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亦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实践的内在逻辑机理,涵盖了对理想信念的科学认知、情感认同、价值内化和行动实践等关键环节。鉴于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基于这一科学生成逻辑,从认知、情感、思维、行动四个维度强化教育引导,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在“知”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深化对理想信念的科学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在“知”上下功夫,一方面运用理论教育法,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结合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等内容,帮助大学生从认知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为思想补“钙”。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调查法,通过田野观察、数据实证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理想信念的具象化内容,在现实情景中验证理论、深化信念,从而实现“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统一。

在“情”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强化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积极情感能够提升认知灵活性,反之则可能抑制信息加工效率。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情”上下功夫,一方面运用环境浸润法,通过打造主题展览(如重庆理工大学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等)、红色文化景观(如重庆交通大学“两路”精神育人园等)、历史场景仿真(如成都体育学院虚拟仿真“红色训练场”)等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破解“认知悬浮化”“情感疏离化”等困境,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运用榜样教育法,通过宣传“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劳动模范、身边先进典型等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感召激励大学生,唤起其内心对理想信念的深层次触情和共情,建立起深化理想信念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情感桥梁。

在“思”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理想信念的价值内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能力能帮助我们穿透现象看本质,辨别真伪,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行动方针。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思”上下功夫,一方面运用自我教育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反省、反思等方式,坚持唯物辩证思维重塑个人思想言行和行为习惯,将对理想信念的科学认知和情感认同内化升华为个人信仰,使之成为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抵御风浪、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另一方面,运用比较教育法,通过对比西方国家与我国在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大学生深入分析差异背后的本质原因,在思辨过程中牢固树立个人理想信念,形成理性判断,从而凝聚为坚定不移的价值内核与行动自觉。

在“行”上下功夫,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践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发展,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理想信念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或思想意识,更是一种实践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在“行”上下功夫,一方面运用任务驱动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作业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劳动锻炼、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以具体任务激发实践动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深化理论认知,强化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在实践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运用个性指导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个人理想信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践行的具象行动,在实践中求真知、悟真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知、情、思、行”四个维度上着力,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情感共鸣与榜样引领等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从科学认知到情感认同、从价值内化到行动实践的全面升华,帮助大学生筑牢远大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者:闫金龙 赵静 王南甫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项目编号:K22YY211700)、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DJ203)的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