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背景下,渝东南地区作为武陵山区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枢纽地带和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少数民族聚居区,面临着加快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的迫切任务。根据《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4》,渝东南地区2023年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与全市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排名处于第二梯队(科技创新指数位于30%~71.59%之间的区县)靠后位置,武隆区、彭水县、酉阳县均处于第三梯队(科技创新指数低于30%的区县),科技创新环境、投入和产业化指数等方面亟待提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必须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为渝东南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突出区域特色
构建人才引育体系
渝东南作为武陵山区重要板块,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人才工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一是聚焦渝东南特色产业精准引才。围绕绿色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渝东南重点产业,建立动态人才需求清单。采取“一人一策”精准引才模式,重点引进食用菌、中药材精深加工等领域科技领军人才。设立武陵山专家工作室、联合实验室等,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二是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与提升。深化产教融合,依托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机构实施“武陵英才”培育计划,着力培养熟悉民族地区情况、掌握实用技术、扎根基层服务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全面提升本土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2024年渝东南科技特派员数量占全市比重已达21.6%,但高层次研发人才仍严重短缺。三是创新多元柔性引智机制。完善“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等灵活引才模式,拓展与成渝地区及武陵山片区高校院所的合作渠道。支持通过短期合作、技术入股、远程咨询等方式汇聚高端智力资源,打造柔性引才新格局。
打造高能级平台
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渝东南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必须加快补齐平台短板,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让人才有舞台、有依托、有归属。一是布局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围绕渝东南重点产业需求,积极培育武陵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锰钡新材料实验室等特色平台。强化中试熟化、检验检测和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赋能平台,填补渝东南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空白。二是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主动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等核心创新平台,探索“研发在中心、转化在渝东南”“总部+基地”等合作机制。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武陵山区域人才互认、资源共享和成果互通,促进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高效配置。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组建渝东南产业创新联盟,布局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2024年渝东南高新技术企业虽有增长,但仅占全市2.31%,企业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体制机制障碍是导致人才创新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渝东南需以改革勇气破解制度瓶颈,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一是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破除“四唯”倾向,建立突出创新能力、实际贡献和产业价值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评价标准和晋升通道,对长期服务基层、从事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拓展多元发展通道。二是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健全合规高效的技术类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探索开展中长期激励方式,让科研人员共享创新发展红利。2023年渝东南技术市场成交额仅8057万元,占全市0.09%,成果转化效能亟待提升。三是优化科研组织与管理模式。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项目经理制等新型管理制度,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过程干预和重复检查。
优化服务环境
提升人才集聚吸引力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渝东南需以高品质服务和人本关怀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一是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度。整合政务与服务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安居保障、子女教育等“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推行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二是强化全方位服务保障。系统解决人才关注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交通等关键需求,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供给力度,积极发展适合人才需求的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和活动,营造便捷、舒适、安心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定期评选表彰优秀科技人才,广泛宣传突出事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维护人才合法权益,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区域创新文化。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作者王宇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为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2024年度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渝东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KXKT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