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2025-08-28 11:29:4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文/檀春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赋能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相较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演进,乡村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数字资源、数字人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使得乡村地区难以跟上数字时代潮流、享受数字红利。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数字落差,要协同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城乡一体化智慧治理体系,促进城乡数字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数据要素自由流动,促进数字人才双向奔赴,实现城乡优势互补。

做好基础设施“硬连接”,跨越数字接入鸿沟

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其覆盖广度与质量决定了乡村数字化的程度。

一是补齐乡村数字基建短板。推动城乡数字基建均衡化发展,保障宽带网络、5G基站等数字基础设施在乡村普遍落地使用。对标城市数字基建标准,统一乡村网络速率、覆盖率等数字基建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基建网络体系。

二是加快布局先进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建设,促进乡村地区新型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建设。推进以县城为数据中心的数字化建设,加强算力布局,构建城乡联动、一体运营的大数据中心。

三是推动城乡设施互联互通。利用数字技术打通政府与城乡居民之间的双向反馈渠道,实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接诉即办”,针对乡村地区需求,精准高效匹配数字资源,实现城乡地区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共建、共治、共享。

四是推动乡村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县城与乡镇公用设施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动乡村地区学校、医院、养老托幼机构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普惠可及性。大力推动传统设施设备迭代升级,推动农业生产、水利水电等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种养、自动作业、无人农场、质量追溯、远程指导等应用场景。

推动数据要素“软连通”,破除城乡信息壁垒

数据具有可存储易传输性、低成本复用性、共享性等特点,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为消解城乡壁垒提供了全新动能。

一是统一数据标准。乡村地区数据要素的形成,首先要围绕数据要素开发、供给、流通、利用形成标准化体系。要明确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和质量要求,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利用数据要素无边界和高渗透的特性,打破数据孤岛和城乡界限,建设统一化、标准化的城乡数据管理平台。

二是推动城乡数据流通交易。打破传统属地管理模式,推进城市与乡村在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数据共享与信息对接,推动数据治理模式从静态、碎片化向动态、整体化转型。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贯通的城乡数据资源流通和交易平台,推动产业数据与社会数据分类分级开放共享,为数据生成、收集、清洗和流通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是充分挖掘乡村数据资源。围绕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加工和利用涉农数据资源,发挥数据监测、分析、预警和决策等功能,为农户、合作社等提供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流程的决策支持。

四是以数据要素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广阔的要素市场,以数据共享实现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数字化的相互依存与驱动、融合与协同、跨界与整合,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地区生产、制造、销售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让数据的价值在乡村地区有效释放。

推进数字人才“强耦合”,弥合数字使用鸿沟

乡村普遍存在本土人才数字素养有待提高、外来数字人才“引不进”“留不下”等问题,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数字使用鸿沟,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一是推动数字人才回流乡村。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识别乡村地区的人才需求并进行精准匹配,吸引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向乡村回流。利用数字技术为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赋能,把他们在城市地区获得的数字技术和信息资源转化为返乡创业的重要技术支持,使其数字素养成为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提高乡村本土人才的数字素养。引进数字化技能评估模型,对乡村领域本土化人才的数字能力和数字素养进行测评,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精准培育,使本土化人才不断升级自身数字技能,满足数字乡村建设需要。

三是培育数字“新农人”。打破地域限制,搭建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平台,设计适合乡村实际的数字化培训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资源,推动乡村劳动者技能迭代与观念更新,积极开发“智慧农业”“数字农场”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从传统的体力、脑力劳动者向数字劳动者的转变,使村民成为懂数字、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

四是推动各类人才融合发展。搭建数字产业人才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交流互动的桥梁,通过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和技术攻关增进信任,助力外来数字人才更好融入乡村社会,与本土人才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文/檀春耕 审核/刘辉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处长、法学博士。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YBGJ28)、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isu202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