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引导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相关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构建各方共建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近年来,凭借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地位,中国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以及市场拓展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背景下,加大推动新能源汽车“出海”,不仅是我国汽车企业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选择,更是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跃升的重要路径。
为推动重庆汽车企业进一步抢抓汽车出口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023年11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渝车出海”行动计划》。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54.01万辆,同比增长9.4%。其中,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大幅领先全国增长率近60个百分点。站在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新起点上,重庆可进一步从以下五方面发力,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出口基地,实现由产品出口向品牌及技术输出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
一、建立区域协同发展优势
一是组建新能源汽车出口联盟。统筹成渝两地港口、物流、海关等通关资源,利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运输组织,开通新能源汽车出口联运专线。建立成渝新能源汽车出口联盟,联合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协同解决企业出海遇到的关税、认证、外汇等国际业务问题,为“渝车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已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认证的汽车企业,提供绿色通道的信贷贴息,降低融资成本。设立成渝新能源汽车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扩大对新兴市场的保险覆盖,降低有关企业的收汇风险。三是培育竞争新优势。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支点,通过技术攻坚突破核心瓶颈,以基建出海夯实市场根基,用规则制定抢占竞争制高点,推动成渝打造“全球新能源技术策源地”。
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设立前沿技术联合体。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整合成渝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源,成立跨域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关键技术。二是建立技术研发平台。依托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平台。三是加强海外研发合作。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相关企业在遵守国内外法规的前提下,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并与国外研究机构等构建合作关系,切实融入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网络。
三、推动海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立充电基建共建共享机制。联合跨国能源企业和充电运营商,组建海外基建联盟,制定“充电设施先行”策略。比如,在欧洲国家联合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在东南亚地区推广模块化预制充电站,重点布局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交通枢纽城市;在非洲试点南非矿区重卡换电项目,捆绑光伏离网充电方案,解决偏远地区充电难题。二是推动充电标准国际化。主导制定《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充电协议》,建立“重庆—东盟标准互认试验区”;支持长安、赛力斯等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充电标准制定,在ISO、IEC等国际组织中争取话语权,推动中国充电标准成为国际主流标准之一。
四、实施本地化营销策略
一是制定品牌营销三步走。短期层面,通过参加国际车展、赞助勒芒24小时电动车赛等赛事提升品牌曝光度;中期层面,在欧洲等核心城市设立品牌旗舰店;长期层面,通过技术输出和标准制定打造高端品牌形象。二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输出。精细化海外市场,复制“电池银行”模式,并在曼谷、雅加达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试点车电分离方案,同时提供电池租赁、梯次利用等服务;在欧洲国家推广“订阅制”消费模式,消费者按月支付费用使用车辆,包含充电、保养等服务,降低购车门槛。三是完善海外售后服务网络。在东南亚主要国家建立授权服务站,在欧洲建立服务中心,提供7×24小时响应服务,建立本地化备件仓库,缩短维修周期;构建全球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用户反馈以驱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改进,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品牌忠诚度。
五、优化汽车出海生态
一是设立陆海新通道认证中心。严格推行国际标准,建立与欧盟、东盟等主要市场的技术互认机制;设立陆海新通道认证中心,布局国际法规认证,突破汽车出海的贸易壁垒。二是实施本地化生产策略。借道RCEP规则,推行“KD工厂+本地化零部件配套”模式,依托我国丰富车型和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智能化供应链,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本土汽车工业,实现产业互补、资源共赢。三是构建“双循环”赋能的市场拓展体系。巩固欧洲高端市场,聚焦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中高端消费群体,推出符合UN R155认证的智能座舱系统和高安全性能车型;深耕东南亚新兴市场,结合当地气候和道路条件,开发适应性强的车型,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开拓拉美、非洲市场,推出性价比高的基础款车型,配套光伏离网充电方案,满足矿区、城市物流等场景需求。
文/邵利军 龚卿民 审核/刘辉
作者邵利军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龚卿民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讲师。本文为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科技智库调研课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出口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4KXKT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