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黔江区凭借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锚定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1个5A+7个4A”景区矩阵为支撑,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加快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业筑基:勾勒“山水画廊”的田园盛景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这里山清水秀、沟壑纵横,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环境,为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截至2024年底,全区特色农业发展成果丰硕:以李子、猕猴桃、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达12.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0.3万亩,桑园面积9.5万亩,蚕桑产业蓬勃发展,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基本形成。池塘、水库养殖综合面积1.89万亩,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水产品。茶园面积2.1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9万亩,林地效益得以充分挖掘。
黔江区石会镇茶园
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旅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旅融合亮点纷呈。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示范带便是其中的典范,沿江两岸分布着20多个以小水果、蔬菜等基地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作为全市首批20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示范点之一,借助相邻濯水古镇5A级景区和莉丝庄园4A级景区的强大带动效应,突出“农文旅融合”特色,精心打造了以“蓬江往事、家国官村”为主题的4A景区,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阿蓬江镇高碛社区充分发挥草圭堂古院落的历史韵味和油菜花海景观的视觉冲击力,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每到柑橘采收季,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摘+观光”农旅联动模式。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征程中,黔江区各乡镇(街道)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出众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旅游特色的美丽乡村,“云上水市”“隧美黎水”“多彩杉岭”“和美太极”等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中塘镇兴泉社区突出“集聚提升”示范,打造“花果田园、美丽兴泉”,获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小南海镇新建村突出“特色村寨”示范,打造“土家活化石、千年十三寨”,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彰显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太极镇加快“蚕桑小镇”建设,建成小蚕共育智能化工厂、特色桑叶面加工厂、桑香烛加工厂、养蚕车间等加工基地,初步形成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其电子商务中心以蚕桑文化为主题,联动农产品加工园,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文体赋能:铸就“人文黔江”璀璨名片
丰富供给:文化服务浸润乡村生活。黔江区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文化设施档次。如今,文化馆、图书馆、乡情馆及3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2024年,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体育场地10个,新安装室外健身器材50余件,让乡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身的乐趣。在打造乡村文化新空间方面,完成“三台书院”分院——太极镇金鸡书院的建设并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书院文化辐射效应。依托二十四节气打造“三台雅集”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开展“戏约春晚”“艺起乡约”等送文艺下乡活动,将精彩的文艺表演送到乡村居民身边,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让乡村充满了欢声笑语。
传承文化:乡土瑰宝焕发生机活力。黔江区积极强化优秀乡土文化传承,让古老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出沉浸式节目《守望》,将万涛故居纳入红色旅游线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让游客在参观故居的同时,通过节目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完成小南海土家十三寨非遗小剧场、西兰卡普特色民宿酒店、西兰卡普特色街区等建设,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了平台。推进濯水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已初步形成文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良好格局。先后建成濯水非遗美食城、非遗市集、渝东南非遗馆,同时,西兰卡普梦幻小饰品织锦系列等产品入选重庆好礼和外事礼品,此外,还成功创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让非遗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土家农耕文化表演
融合发展:农文体旅奏响和谐乐章。黔江区加快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市级重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出“石钟山居”“云上水市”等一批精品旅游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结合景区推出水车坪露营基地、仙剑三剧本游、峡谷围炉煮茶、蒲花天空之境等新业态新产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自2018年起,在重点乡镇连续七年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以节为媒,助推农旅融合发展。利用十三寨、阿蓬江“一江两岸”等景区,连续举办六届山马越野系列赛、五届鸡杂美食文化节、四届鹊桥会、创办“绿水青山”休闲运动挑战赛等品牌节会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实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市级文保单位万涛故居展陈提升后成为红色研学旅游知名景点,三台书院修缮利用后成为城市主客共享新空间,草圭堂、张氏民居等市级文物完成主体保护修缮,文化阵地正转变为新型旅游景点。渝东南非遗馆、非遗市集、图书馆文化馆分馆等文化场馆深度融入濯水5A级景区,土家十三寨景区建成土家民俗歌剧院和西兰卡普主题园,打造了《幺妹住在十三寨》民俗演艺剧目,濯水古镇景区和土家十三寨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首批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村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旅游开发:打造“武陵秘境”新高地
资源升级:核心景区绽放全新魅力。黔江区加快城市大峡谷、濯水古镇、蒲花暗河、土家十三寨、云上水市等核心景区的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黔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以正阳新城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建设为起点,以“白垩纪恐龙化石群”为支点,撬动从地质奇观到户外天堂的文旅产业全域升级,让游客在黔江既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体验乡村休闲旅游的激情与活力。
水车坪红军营露营基地全景
示范引领:乡村旅游展现蓬勃生机。黔江区乡村旅游示范带、示范点建设加速发展,成果斐然,已成功打造长25.6千米、面积10.4万亩的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宛如一条璀璨的项链镶嵌在黔江大地上。建成渔滩国际溪钓公园、爱莉丝婚庆植物园、寨子花果园、三门花果观赏体验园、蒲花休闲农业体验园、金堂岩花果园“六园”和武陵山农博馆、中国内河湿地博物馆“两馆”,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建成高品质休闲农庄、避暑山庄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乡村休闲旅游区2个,引入露营基地6个,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10条。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入选“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黔江获评“绿色中国·杰出生态绿色城市”“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当前,黔江区正着力构建“大武陵品质旅游圈”和“高铁黄金旅游线”两大圈层。依托“一年起势、三年成势、五年胜势”的“三步走”战略,一方面联合张家界、梵净山等武陵山区知名景区,打造3小时高铁旅游通勤圈,推出“2.5天微度假”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旅游选择;另一方面深化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共同策划跨区域文旅活动,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黔江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401420 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农村委 钟山
《农家科技》(202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