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奋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梁平样板” ——专访梁平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涌

2025-07-01 16:30:1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吴正远

2024年1月5日,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议在梁平召开。一年过去了,梁平2024年交出了什么样的新答卷?2025年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梁平路径”有何创新密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梁平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涌。

梁平大坝“丰”景如画

记者:过去的一年,梁平作为“渝东粮仓”,在面对40多天连续晴热高温、短时强降雨等极端气候影响下,守住守好“三农”基本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和亮点?

张涌:2024年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在主城以外的梁平召开,给予了梁平“三农”工作者极大的激励和信心。这一年,我们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奋力推动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走深走实,“三农”形势持续向好,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0亿元,增中有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3元,绝对值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居第1位,在全市排13位。可谓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两条底线”更加牢固。一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5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区超10万亩,处置耕地“非粮化”2.8万亩、恢复和补充耕地0.94万亩,100%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试点工作;主粮单产提升成效明显,粮食产量36.5万吨,再创新高。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监测帮扶措施精准有效,495户1224名监测对象100%落实帮扶措施;脱贫产业稳步发展,安排1.52亿元,实施142个衔接资金项目;建立帮扶车间8个安置就业35人,提供就业岗位2.5万余个;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风险问题。

梁平获批“重庆市100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

“三个提升”更加高质。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百亿级粮油产业基地和百亿级生猪全产业链,累计建成预制菜原材料供应基地90个,水稻绿色示范基地25万亩,建成东方希望2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40万吨饲料厂;新认定龙头企业14家(累计228家),获评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示范十佳园区;发布梁平稻米公用品牌,有效期内“二品一标”69个,重庆名牌农产品15个;成功举办第五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全国中药材与健康养殖发展大会、农民丰收节、国际柚博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二是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重庆市巴渝和美乡村“引领镇”1个、“先行村”10个、“达标村”127个、和美院落100个;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92%,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10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100%。三是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5个、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6个;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分级建成“五级”网格1068个;累计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

“双轮驱动”更加有力。一是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加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成立“中国梁平柚产业研究院”,选优育强梁平柚新品种,建成柑橘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68%,居全市第一;强化手机作为“新农具”、直播作为“新农活”的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200人,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0人。二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优化高标准农田“投、建、用、管、还”机制,发展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71万亩,服务农户18万户,节本增收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全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亿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0万以上的村占比达到100%;开展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累计交易农村产权143宗,金额1.8亿元,交易鉴证378起,农村产权融资贷款2.6亿元;完成全国农村宅基地2项改革试点。

记者:2024年底召开的梁平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15441”部署,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请问梁平如何通过打造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标志性成果来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张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梁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思路、绘制了新蓝图。我们将运用“三导向四体系”思维模式和“四量分析”思维工具,以“拼”的决心、“闯”的劲头、“快”的状态、“实”的作风、“争”的能力,以打造具有梁平辨识度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塑造“新和富美”的梁平印象。

做优乡村发展文章,擦亮“宜业生产”牌。一是坚定发展粮油保供产业。坚持改田与改革相结合,聚焦产能提升和田内建设,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 全力稳定粮油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99万亩、36万吨以上;调优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打造“万石耕春·丰味梁平”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好“五子登科”“土特产”文章,建好用好龙溪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稻谷蔬菜产业集群等平台;推进加工装备升级改造,提速提质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力度,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三是高质量发展富民产业。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农民“不离乡、不离土”的“家门口就业”;大力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稳步增加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推动农户持续增收。

做靓乡村建设文章,擦亮“宜居生活”牌。一是指导建设“巴渝风、梁平韵、乡愁味”的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庄。大力推广使用体现渝东地域特色农房通用图集,在重要节点有机融入梁平特有的巴蜀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推动乡村塑形铸魂,唤起浓浓乡愁;用独具一格的梁平地产特色造景,倡导村民房前栽柚、屋后栽竹。二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工程。建好“路网”,以加硬、加宽、加密、加防为重点,改造升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好“水网”,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幸福河流;建好“能源网”,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向镇村延伸覆盖;建好“通讯网”,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区90%以上行政村通5G网络;建好“物流网”,大力推进“快递进村”,加快建设冷链物流网络。三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完善农村养老助残服务设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精神和癌症病人等重点人群关爱。

做活乡村治理文章,打好“和美生态”牌。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搭建多方参与的乡村共治平台,强化村民自建自管;搭建智慧村务管理和服务平台,推进乡村数字化管理;搭建乡村治理积分平台,抓实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微治理。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和平台,培育具有梁平辨识度的社会风尚;推广“淳和、淳善、淳信、淳净、淳乐”“五淳”文化,不断淳良家风、淳厚乡风、淳朴民风;开展文化进村活动,丰富农村群众业余生活;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湿一张图、全域生态风景一幅画”的要求,强化农村环境整治,深化实施“三个革命”,积极推进村庄、道路和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彩化,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做好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乡村生态转化文章,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记者:2025年,梁平如何锚定“打造川渝东北边际地区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目标,打造全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梁平样板”?

张涌:今年,梁平区将深入实施“小县大城”试点,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努力让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产业融通打通城乡“任督二脉”。一是以工促农。做实西部预制菜之都,充分发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预制菜)“强二产、带一产、活三产”的功能,构建以“粮猪菜”为主导,“柚竹渔”为特色,中药材、经果林、健康养殖为优势的产业生态。二是以文旅兴农。充分挖掘梁平非遗、禅宗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研发生产文创农产品和食品,扩大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畅通销售渠道。三是三产融合互促。建设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预制菜)原料基地,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创建“邮运通”示范区,让“梁品”卖得更远更好;持续举办农民丰收节、柚博会等节会活动,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

位于合兴街道龙滩村的中华·梁平柚海

以服务共享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一是加强乡村规划引领。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推进“多规合一”, 构建起“内生为源、外生联动”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山水为脉、枢纽引领、多点支撑、网络联动,构建“一心三片六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推动巴渝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新(改)建农房风貌统一率不低于70%。二是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着重补齐天然气和物流网短板,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城乡“五网”覆盖率100%。三是加力优化乡村环境。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开展“三个革命”,动态清零黑臭水体,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持续推广百里竹海“三山蝶变”经验做法和“小微湿地+”发展模式,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要素对流激活乡村“造血机能”。一是畅通城乡人力要素双向流动之门,扎实开展“四进三回”行动,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柚乡人才队伍,让经营人才把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带到农村,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第一动力”。二是畅通城乡土地要素双向流动之门,加快“三块地”制度改革,探索 “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以区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基础,撬动盘活农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属性。三是畅通城乡资金要素双向流动之门,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政府投入为乡村“输血”、社会资本为乡村“造血”、 集体资本为乡村“活血”,激活农村资金活水。

《农家科技》(2025年05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