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从打工妹到非遗茶掌门——何小丽让“涌湖”飘香百年

2025-07-01 16:14:48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记者 刘代荣 李朋 特约通讯员 裴洪梅

4月春光季,采茶正当时。

“乡亲们,大家加把劲,力争这两天把露尖的春茶全部采摘回去。后面几天有雨哟。”“何老板,要得。”说话的是万州老字号“涌湖”牌茶叶负责人何小丽,应答的是万州区新乡镇的村民。

4月15日,记者在位于万州区新乡镇涌湖茶场看到,青山上茶树一排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暖阳下十几名村民背着背篓正在采摘今年最后一批春茶。

据了解,万州区新乡镇地处北纬30°,是天然的黄金产茶区,孕育出了非遗产品涌湖茶叶。何家祖辈定居新乡百余年,代代种茶、做茶、贩茶,钻研出祖传制茶工艺,何小丽是第四代传承人。

何小丽在基地采茶叶

近年来,出身茶叶世家的何小丽,刻苦钻研茶叶种植及加工工艺,坚持做“良心茶”“用心茶”,积极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坚持百年制茶工艺,不仅实现涌湖茶叶品质和产量双提升,还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新道路。

回乡创业继承祖业,刻苦学习制茶工艺

“外出打工,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更是内心的情怀。”何小丽说。1982年出生的何小丽,同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去外地打工。

何小丽介绍,那时父母希望她留在家乡,学习制茶技艺。但何小丽认为,年轻人还是要出去闯一闯,学习社会知识、增长社会见识,不应窝在山沟沟里。

2003年,何小丽去了湖南打工,在那里她结识了现在的老公——湖南小伙彭翔。从那以后,夫妻俩就在湖南经营水果批发生意,小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13年,何小丽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此时,父母也期望她早点回乡继承祖业,把百年手工茶艺传承下去。

“虽然在外打工,但家乡的茶叶始终是我心头的牵挂。”何小丽说。她从小就受到浓厚的茶文化熏陶,听着父母讲茶叶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大人们杀青、揉捻制茶过程,“家乡得天独厚的种茶环境和家传百年的制茶工艺冥冥中召唤着我。回家,和乡亲们一起干!”

万州区新乡镇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丰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达300天,是茶树生长的绝佳环境。何氏制茶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光绪年间,其曾祖辈拜僧人为师,学习制茶技艺,传承至今有百余年历史。何小丽的父亲何兴华,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制茶行家里手,不仅承袭了手工制茶的传统工艺,早年间被评为高级茶叶技师,曾一度担任原万县新乡茶厂的厂长,负责产品研发与工艺创新。

回乡后,何小丽和老公一起学习何氏祖传制茶工艺。

“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环节,是传统制茶技术的基本环节。”何小丽介绍,杀青作为绿茶制作中的关键步骤,通过高温作用有效破坏茶叶中的酶类活性,对绿茶品质影响深远。

何小丽向区农广校工作人员介绍茶叶的采摘最佳时期

她说,“杀青时温度常常靠手感来把握,自己的双手经常被烫起水泡。”传统制茶工艺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体力活,更是容忍被烫伤的受罪活。在学习祖传制茶工艺的那段时间,何小丽吃了不少的苦,也忍受了不少的伤痛。但她很坚强,把痛和累藏在心里,坚持下来了,逐步掌握了何氏祖传制茶工艺的全部过程和技术。

与此同时,何小丽四处奔波,到新乡镇政府了解土地流转和租赁情况,到附近山里走访村民栽种茶树意愿,实地考察茶树种植基地的选址,采购茶厂的兴建设备,处处都亲力亲为。

“祖传制茶工艺,都是小打小闹,产品数量很小。”何小丽说,要实施规模种植和生产,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她一边随丈夫前往四川、上海、江浙一带考察,一边采取“鲜叶收购+代加工”的模式,做足建厂的前期准备和资金积累。

2014年,何小丽夫妻从年头忙到年尾,生产出来的茶叶利润微薄。到了2015年,茶叶产量扩大,实现盈利9万余元。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16年,盈利额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倍增长到18万元。

2017年6月,重庆涌湖茶叶有限公司(简称“涌湖茶厂”)正式挂牌成立。回乡创业的何小丽获得了成功,开启了百年制茶工艺新篇章。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殊荣市级乡村工匠

传统茶叶制作,基本上采用手工方式,每一步骤都倾注着制茶人的心血与智慧。

“手工制茶有手工的优点,量小、味道独特,适合为高品质品茶人士进行专业定制。而现代机械化制茶,量大、味道稳定,能够满足众多人群的需求。”何小丽介绍,传统制茶强调的是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感,现代制茶工艺则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生产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茶叶产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茶树栽种和生产加工中,何小丽既继承何氏百年制茶工艺,又积极融入现代制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涌湖夏茶,是何小丽推出的新品种。三伏天制茶,由于自然温度较高,必须跟时间抢品质。

“涌湖”牌系列茶产品

“与春茶相比,夏茶叶片中的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更高,茶汤苦涩。”何小丽介绍,要减少苦涩味,把控好杀青、揉捻、做形等关键环节非常重要。为此,她采用机器控温,很好地把控杀青环节的品质。

随着涌湖茶叶品质的提升,受到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各种荣誉也接二连三。

2019年11月,万州区商务委授予“涌湖”万州老字号。当年,涌湖茶厂鲜叶收购量辐射万州周边5000亩茶园,年产茶叶量达10吨,产值近200万元。

2020年4月,万州区人民政府、万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认定万州茶叶制作技艺(涌湖绿茶)为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4月23日至25日,重庆市第四届斗茶大赛暨“三峡天丛”品牌推介活动在万州举行。何小丽初次参加大赛,虽然心里非常紧张,但她还是凭着过硬的制茶工艺,一举夺得斗茶大赛“制茶能手”称号。同时,重庆涌湖茶叶有限公司选送的涌湖银毫荣获金奖绿茶产品。

“能够获得‘制茶能手’称号,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何小丽说,大赛不仅让她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其他茶叶品牌的长处,更看到了茶叶产业的广阔市场和涌湖茶叶的未来。

近年来,涌湖茶厂选送的“涌湖”牌系列茶叶在重庆市和万州区各类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涌湖银毫”获得重庆市第十三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金奖,“涌湖秀芽茶”、涌湖“三峡红茶”分别获得重庆市第十四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金奖和(红茶类)银奖,三峡涌湖“三峡红野放茶”获得重庆市第十五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红茶类)金奖。

百年工艺传授村民,带领乡村共同致富

“我们小方自从到了涌湖茶厂务工,每天回来都很高兴。”万州区新乡镇村民70多岁的练婆婆说。

练婆婆口中的小方,今年21岁。因3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性格比较孤僻,手足不是特别灵活,父母也因家庭琐事离异,小方一直跟随奶奶生活。何小丽介绍,小方到涌湖茶厂务工后,虽然每天挣的钱不是很多,但小方感觉到了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小方是众多附近村民到涌湖茶厂务工的一个缩影。

“一个人致富不算富,只有乡亲们都富了才叫富裕。”何小丽说,先富帮后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能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头雁”的作用。

近年来,何小丽先后参加了重庆市农广校和万州区分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电商直播等培训,不仅开阔了眼界,还认识到全面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领乡村走产业发展之路,而且学到了视频制作、网上带货等技术,为茶叶打开了线上销售渠道。

多年来,何小丽将祖传的百年制茶工艺要领,亲自传授给村民,带动了不少村民增收致富,被当地传为佳话。

工人在茶山采茶叶

“何老板是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她心地善良,毫无保留地把祖传制茶工艺传授给我们。”新乡镇村民周克梅说,她是何小丽带出来的第一批制茶人。

周克梅介绍,她以前外出打工,只能做些灶膛上的杂活,现在在家门口务工,厂里还把自己当技术骨干培养。目前,不仅学到了制茶技术,还成了技术能手。

万州区铁峰乡富强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富强村老茶园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集体产业,因缺乏管护逐渐荒废。近年来,茶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最终被重庆市涌湖茶叶有限公司接管。同时,村里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集体组织有收益、村民有固定分红、周边农户务工有工资的多赢局面。

“富强村老茶园长势好、生长环境好,我们试制了一批绿茶和红茶,生产出的茶叶品质上乘。”何小丽介绍,他们针对富强村林下茶树不同于露天茶树的生长环境,让林木的枯枝落叶作为茶树天然的有机肥料,培育出了高品质茶叶。

近几年,涌湖茶叶厂带动周边150余人就业,每年务工时间长达8个月,每人增收5000元至12000元,帮助12户村民脱贫。2023年,涌湖茶叶厂被评为2020年万州区第一批“就业扶贫示范车间”。

重庆涌湖茶叶有限公司 何小丽

咨询电话:15730648558

《农家科技》(2025年05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