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传承与创新并举:何继善院士寄语青少年“成为耀眼的新星”

2025-04-20 16:30:02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学校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园地,是培育创新的沃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4月19日,第4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暨“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重庆报告会在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重庆绿色低碳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何继善以《创新托起明天的新星》为题,与现场师生分享学习传承与创新的心得体会。重庆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戈帆主持报告会。

何继善院士以“传承”起题,以“家国”为脉络,围绕“创新”展开,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报告。这场报告会不仅是一次生动深刻的科学家精神宣讲,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着同学们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学习和生活中,让爱国情怀深植于心。

我们在谈论创新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传承

“我最初拟定的报告题目是《创新托起明天的太阳》,但转念一想立即作了修改,因为太阳只有一个,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灿烂的群星。”何继善院士在开场时说道。

现场,何继善院士从传承的角度切入,阐述了创新与传承之间相辅相成关系,他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在谈论创新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与智慧光芒。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所彰显的报国情怀,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诠释的献身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等至理名言,则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勇于创新的基因。

在何继善院士看来,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创新,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之中。他坚定地表示:“所以我们要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何继善院士还着重指出,学校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园地,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播撒文化种子的职责。他强调,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所有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什么是创新最本真的模样?在何继善院士看来,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意识土壤中的种子,只需用自省的阳光照耀,就能破土而出。“简单来说,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所有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何继善院士说道。

随后,何继善院士对其内涵展开详细解析。他指出:“传统观念常将创新等同于天才的灵光乍现或专家的专属领域,而这句话指出创新实际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他认为,当人们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以新的视角审视自身潜能时,创新便自然发生,这便是创新的去神秘化。

为更直观地阐释这一观点,何继善院士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婴儿学步时每一次跌倒,都是对运动方式的创新尝试。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是生命体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

其次,知识重构即创新。何继善院士解释道:“重新认识自己”其实就是一种思维层级的跃迁。一个普通农民发现更高效的种植方法,与科学家在实验室取得的突破,具有同质的创新价值。此外,当每个个体都成为创新节点时,便会形成社会创新的涟漪效应。

然而,何继善院士也提醒同学们,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打好知识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当创新的机遇来临时,你们才能牢牢抓住它。”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他讲述了2000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杰克·基尔比的故事。作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的研发者,杰克·基尔比不仅拥有创造性思维,更有着深厚的学识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基于对创新的深刻理解,何继善院士将目光投向了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在他看来,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将“每个人都是创新者”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他强调,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专门的创新课程,而要贯穿在各个教学课程与环节之中,实现全时间和全空间的覆盖,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小时的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举手提问。一位小学科学教师率先发言:“何院士您好,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身边也有很多对地球物理感兴趣的孩子,请问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您有什么建议呢?”紧接着,一位学生举手问道:“何爷爷,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您有什么期望吗?”面对师生们的热情提问,何继善院士始终面带微笑,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

现场,何继善院士还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家国情怀,并寄语大家:“一定要珍惜幸福,不忘历史,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相信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将成为耀眼的新星!”

据悉,“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于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发起。2023年9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正式启动,开启了“科学与中国”新征程。

审核/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