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吴玉章院士:创新免疫学研究,提升人体“抗风雨”能力

2025-06-24 16:45:16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文/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制图/肖咸秋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揭开了国际免疫学领域的历史性一页:全球首个免疫专病医学中心——新桥医院免疫专病医学中心正式成立。这一平台改变了传统免疫诊疗模式,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完整创新链条。

在吴玉章团队独创的“评估-干预-重建”技术体系支撑下,该中心瞄准免疫医学三大世界性难题:同因不同果、同病不同症、同治不同效,出技术、出产品、出标准,打造免疫力产业创新链条。

“我们正在开拓免疫医学发展新路径。”面对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这位中国免疫学领军人物首次系统阐释了这一学科的战略价值,描绘了学科发展蓝图。

解码免疫力 引领免疫专病专治

记者:为什么要开设国际首个免疫病专科?

吴玉章:为了促进免疫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以及推动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设立免疫疾病专科成为必然选择。

最近60年,免疫学进入发展快车道。免疫学领域每周都有重要研究进展,知识量每4年增长一倍,每10年就有3个该领域科研人员获得诺贝尔奖。免疫学研究已实现诊、防、治、养全覆盖。有了这些积累,未来对免疫力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传统范式,而是需要进行新突破,构建新的创新体系。

通过设立免疫疾病专科中心,可以提高人类免疫病专病专治水平‌,转变人们对免疫力的认知‌。中心可针对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疾病、免疫消耗性疾病、难治性肿瘤、急危重症、老化和终末期疾病等,提供更为专业和精准的治本性治疗方案。

既往,免疫学消灭、控制了一些重大疾病,改变了人类疾病谱,延长了人类寿命;未来,免疫学有望进一步治愈肿瘤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

记者:目前免疫疾病的研究情况如何?

吴玉章:我国在全球率先发起人类免疫力解码计划(HIA),为免疫学新的革命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这个计划是中国免疫学会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的新赛道自主研究计划。计划围绕人体健康和疾病,通过连锁组织解码、细胞解码、分子解码和基因解码,建立包括免疫细胞发育、分化、记忆产生与维持等生理过程,炎症反应的启动、维持、消退等病理过程,癌症演进、慢性感染演进、自身免疫病的演进等疾病过程的全过程免疫解码计划。计划将策源“人体免疫力评估、干预和重塑”3个新领域的发展。

目前,HIA产生的50项免疫力评估技术已经在医院进行验证;20个免疫力干预原创药物正处在临床前到临床试验三期不同研发阶段;免疫力重建从从胸腺开始,已进入临床验证试验。

记者:什么是免疫力?为什么要解码免疫力呢?

吴玉章:一阵风来了,有的树被吹倒了,有的树晃了一下直了,有的树则一动不动,这就是免疫力。本质上是生命自稳力,表象是机体 “抗风雨”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免疫力就是抵抗力,是个体生命针对外界病毒和细菌的,这些认知是不准确的。免疫力的本质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稳态,而外界的病原入侵会引起一个回复到稳态的反应。其实,机体内部产生的“风雨”更大,是人体免疫力进化的更主要驱动力。体内每秒钟正常死亡的细胞多达千万数量级以上,死亡的细胞要尽快清除,否则便会产生蓄积和继发性坏死,引发无菌性炎症和疾病。

免疫力强,便不容易得病;相反,免疫力低,生命自稳力就差,就经不起“风雨”。免疫力维持得越好,生命自稳力越强,人类寿命越长。

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同因不同果、同病不同症、同治不同效”的现象,这些长期困惑医患群体的问题需要用免疫力的“眼睛”去看、去治、去解决。

人类免疫解码计划,就是要通过科学研究解码免疫力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全面的免疫力评估体系。通过组织解码、细胞解码、蛋白分子解码和基因解码等连锁解码,回答上述临床上的问题,进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养提供新思路、新技术、关键枢纽靶标和新标尺,为不同健康状态、不同疾病提供治本性手段。同时,推动全球免疫学的发展,引领免疫专病专治,提高治未病和康养水平。

补上短板 让免疫学“三栋大楼”共同生长

记者:作为我国免疫学领军人物,您对国际免疫学的发展情势和趋势怎么看?

吴玉章:国际免疫学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然而免疫学科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才独立。在过去的60年里,免疫学发展飞速,免疫学“三栋大楼”比翼齐飞。

第一栋大楼是基础免疫学。其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过去60年免疫学知识每4年翻一倍,每周都有重要进展。基础免疫学每一次理论和技术突破,都会带来临床医学和生物高技术产业的一场革命。

第二栋大楼是临床免疫学。为临床提供了最特异的诊断方法、最根本的预防方法、最精准的治疗手段。例如近期,研究人员对肿瘤的认知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肿瘤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是免疫病,从根本上需要免疫诊、免疫治、免疫防,免疫治疗已经给肿瘤治疗创造了很多奇迹,而放疗、化疗、手术、组织器官移植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也取决于免疫重建程度,未来治愈肿瘤免疫学将是热点。

第三栋大楼是生物高技术产业。免疫学对生物技术产业贡献超过 80%。在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物中,6—7个是免疫药物。疫苗、抗体是大产业,免疫细胞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方兴未艾、展示出巨大发展潜力;未来新增免疫力评估、干预和重建3个万亿级产业。做大、做强生物技术产业,免疫学是主要支撑学科。

记者:我国在免疫学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中处于何种位置?哪些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哪些仍需补足短板?

吴玉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免疫学研究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免疫学研究力量是全世界不可或缺的一支。我们在第一栋大楼基础免疫学方面已经实现了“并跑”,现在需要在临床免疫学和生物高技术产业方面继续追赶。美国肿瘤登月计划主要基于免疫学手段治疗肿瘤。目前临床免疫学已经实现最根本的预防、最特异的诊断和最精准的治疗,在疾病防治中创造了奇迹,也让患者看到了新希望。我们现在需要三栋楼链条式连锁“生长”,互相促进,以实现我国的免疫学快速、高效、跨越式发展。

记者:让免疫学由防到治到养是研究的前沿和趋势,当前免疫治疗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吴玉章:免疫学起源于人类对传染病的斗争,做出了疫苗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控制和消灭了一些重大传染病、改变了人类的疾病谱,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是,传染病免疫预防仍存在很大挑战,对于三分之二左右的传染病仍然没有很好的疫苗,这些要进一步创新才能解决。

近百年来,免疫学通过抗血清、抗毒素、抗体、细胞治疗等技术开始向免疫治疗和向非传染病领域进军。特别是近20年以来的检查点治疗、CAR-T疗法等,让人们看到了治愈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希望。但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还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免疫治疗可能产生的抗性问题、细胞治疗的精准操控问题、个性化疫苗的技术瓶颈和监管问题、引起自身免疫病等治疗副作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发展新一代更高效、可控、安全的新疗法。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年龄增长导致的免疫力衰退、全因发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升高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课题。人民群众如何康养、高质量生存,维护好免疫力成为重要抓手。我们目前已知年龄、环境、营养、菌群、代谢、遗传、应激、精神、运动、基础炎症水平、药物使用等均影响免疫力水平,如何根据这些已知指导百姓健康生活?这就需要打造免疫专科、免疫专科医院等新质健康机构,让百姓获益。

记者:您的团队近年围绕免疫治疗开展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有什么作用?

吴玉章:免疫治疗现在很热,有点热的发烫。我们团队没有跟随热点,而是深入分析、凝练关键、瓶颈、共性科学问题,另辟蹊径,寻求突破。针对“如何引起比天然疾病更优、更强、更长免疫反应”这一全球第三次疫苗革命、免疫治疗的重大难题,我们提出两个全新的解决方案:一是设计比天然抗原更强的抗原,以解决天然疾病免疫反应“有而无用”的难题。二是深度挖掘、精准使用预存免疫,调动这支力量“收复失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我们团队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入手,在国际上创立抗原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亚群研究新领域,设计出比天然抗原强百倍的模拟抗原,发明治疗性乙肝疫苗、多发硬化症耐受原疫苗、I型糖尿病付调疫苗、肿瘤治疗性疫苗、丁肝首个治疗新药、胶质瘤通用双杀CAR-T等原创新药。其中治疗性乙肝疫苗、丁肝首个治疗新药、CAR-T在未来2—3年有望进入产业化。

建设免疫疾病专科 培育创新全产业链

记者:您从医学生到免疫学家的转型过程中,哪些关键契机促使您专注于“免疫识别与抗原工程”这一领域?

吴玉章:我16岁考上了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留校交换到第三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工作。读完流行病学硕士后,我服从组织需要考上了免疫学博士。我们那个年代,医学院还没有免疫学这门课。我从一开始不了解免疫学到成为免疫学博士,再到研究一辈子免疫学。我爱琢磨,爱研究,而且我自己有个信念——“别人做过的事儿我不想做”。

读博士需要选择博士学位课题,导师朱锡华教授给了我充分的选题自由。初生牛犊不怕虎,老师、师兄、师姐的课题不想做,我就去深补免疫学、深补文献,免疫系统的奥秘深深吸引了我。人体免疫系统很智能、很绿色,反应不反应取决于免疫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偌大个抗原、细菌、肿瘤细胞,免疫系统并不识别整个细胞或分子,而是只看表位这个“脸”非常精准,这是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免疫预防的基础。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够搞定这张脸,“从头设计、改造、组装”,就可以操控免疫反应,从而解决疾病诊、防、治的诸多难题。起初我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国内免疫学界的广泛认同,还有很多人认为我这是“瞎折腾”。不过在导师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将免疫识别与抗原工程作为我独特的研究方向,走到了现在,成为内涵和外延清晰,理论和技术成体系并成功转化应用于27个诊断试剂盒、20个原创药研发的新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系列奖项。

记者:免疫疾病专科建设中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您的建议?

吴玉章:目前我们的医院科室设置是按解剖学系统的医学框架,是根据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传统医学系统来划分的。近年来医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免疫系统也是个系统,而且是个复杂系统,三级免疫器官通过血液、淋巴和淋巴细胞再循环三条“高速路”、数十万计化学信号联系在一起,临床上不容易看清楚,却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所以现在需要打破原有的医学框架,实现整合。比如,新设立的新桥医院免疫专病医学中心涵盖了血液、肾脏、消化、神经、呼吸、皮肤、肿瘤、中医等多个领域的免疫疾病,集合了免疫相关全学科,打造了由免疫学家、临床学家及伦理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创新协作诊疗团队。

建设免疫疾病专科面临很多挑战。不但需要打破原有的医学框架,也需要改变原有的诊疗体系,关键是我们临床医生免疫专业知识的提升。用免疫的“眼睛”看健康和疾病,就是从免疫力这个“本”的角度去诊断、评估疾病,从“治本”的角度去干预疾病。现在最新的理念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必须能改变疾病自然史、延长生命,目前临床上各种疗法包括放疗、化疗、抗感染、手术、组织器官移植等,必须做到免疫力重建,否则就是白费力气。我们初步建立了免疫力评估、干预、重建3大技术体系,目的是要打破原有的框架,从“根”上诊、“根”上治。

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来讲,我认为一定要有免疫专科学院培养免疫专科医生和免疫力产业专门人才。我的梦想是大学要有免疫专科学院培养免疫专科人才、综合医院要有免疫专科、医院体系要有免疫专科医院,从教育、科学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

记者:在您看来,免疫学发展如何平衡基础研究的长期性与产业转化的紧迫性?

吴玉章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基础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健康需求飞速增长,但是转化应用产出相对不足。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两个关键问题:创造可应用的知识、发明可工业化的变革性技术。

很多研究和知识创造过程当中,并未直面市场需求,研究范式多聚焦于某个分子、某个途径、某个细胞,因此会对转化带来困难,而且效率很低。

我认为需要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链条,提升我国医学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水平。

政金服产学研用,政府力量的推动、金融资源的融入,都十分关键。目前,国家很重视研究转化的效果,在大力推动机制创新与多学科合作。同时,我们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有意识地改变研究与转化模式,打造创新链条。开发一个成熟的产品,单靠实验室技术是不行的,需要链条上下游的整体推动,才能把转化这条路走通。现在的困境是很多环节各行其事,没有很好地整合力量。最具挑战的是我们的研究理念转变,直面人民健康、直面重大需求、直面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原创、突破、颠覆、0到1。

这次建立免疫专病医学中心就是一次尝试,我们要打造“前店后厂”的模式,瞄准重大临床问题,建立针对全因发病、全因死亡及生命长度的免疫力评估体系,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评估工具。

迄今,我们有50项免疫力评估技术进入临床验证,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康养提供了新标尺;20多个原创药物处于临床试验III期到临床前研发阶段以期为免疫力干预提供新的手段;免疫力重建从胸腺的开始,通过芯片、类器官和3D打印技术重建免疫力,为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难治性肿瘤、危重症救治、生物安全等提供0到1的变革性技术。打造免疫力产业创新链条,策源免疫经济,促动免疫学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每个公民身边的健康保障。

院士简介

吴玉章,陆军军医大学专业技术少将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学者库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从事人类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和重建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全军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

院士观点

我的科研生涯可以概括为:船脚山关渡蜀道,一片黄沙抹绿草。砥砺巴山秋池日,老军百战染紫袍。

致青年科技人才: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你们是创新的先锋。我也有一句送给在科研创新路上的你们——“读他人之未读、想他人之未想、求他人之未央。”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保持好奇心,坚持独立思考,永不止步。记住,每一个重大发现都始于一个勇敢的尝试。在科研道路上,既能脚踏实地深耕专业,又能仰望星空开拓未来。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你们的精彩篇章!

文/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制图/肖咸秋 审核/刘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