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6月22日下午,第八期“陆海讲读堂”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开讲。文化学者、诗人、作家余世存以“节气时间的智慧和现代意义”为主题,系统阐释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他指出,这套传承千年的时间体系不仅是古人观测自然的科学结晶,更是指导现代生活的智慧宝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节气时间的智慧恰似一剂良方,让我们重新感受四季轮转的脉动,找回生命最初的从容与诗意。
二十四节气: 中国独有的“时间建模”
余世存指出,西方历法曾因测算误差“丢失”过时间(如1582年直接跳过10天),而中国的节气体系却从未“丢失”时间。他强调,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的科学方法(观测日影长度)精确测定太阳回归年的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时间建模”。这种建模不仅划分了四季八节(对应八卦),还细化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公理系统。
人生操作手册: 人格培养与感官觉醒
余世存将二十四节气比作人生的“操作手册”,每个节气对应不同的人格培养主题。例如:立春培养“仁爱之心”,春节的尊老爱幼正是其体现;雨水提醒“有备无患”,需理性规划未来;惊蛰唤醒“时间管理”,告别懈怠、与时俱进;春分鼓励“广交朋友”,古时社日酒宴即为此设等。
此外,节气还关联感官体验:2月“看”世界(如观察物候),3月“听”世界(春分防聋酒),4月“闻”世界(清明祭祖时的香火),5月“尝”世界(饮食应季),6月“触”世界(在夏至时节拥抱自然)。
成语中被忽略的时间哲学
余世存挖掘了许多成语的节气渊源——
“见微知著”:原指观察15天(一“候”)的气象变化,而非简单的“以小见大”;“否极泰来”:对应冬至到立春的阴阳转化,暗含“冬去春来”的自然哲理;“青黄不接”:源自清明时农耕社会的粮食短缺,扫墓实为与祖先“对话”以寻求精神慰藉。
诗意的生命节奏 治愈“星期综合征”
相较于现代人被“星期时间”异化(如周五焦虑、周一倦怠),余世存认为,节气时间能提供更诗意的生命节奏。例如:小满教人“学会等待”,芒种则提醒“抢抓机遇”;夏至后虽炎热,但“一阴生”提示能量转向,需自强不息;在传统节日如社日、清明,通过仪式感让人与自然、历史重新连接。
从时间管理到文化创新:
节气智慧点亮现代生活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一名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坦言对时间管理的焦虑,余世存巧妙结合其出生节气“惊蛰”分析:“惊蛰节气人”擅长时间管理”,并建议小学生以“日课”培养习惯:设定微小而可持续的目标,如每日读一首诗或做一道题,让碎片时间沉淀为长期积累。
另一位读者提议将二十四节气拍摄成系列影视作品,打造中国文化IP。余世存高度认同,称节气本身就是潜力无限的“大IP”,可以对标《小猪佩奇》等成功案例,并提到《哪吒》《奔月》等国产IP的突破,预言“未来5到10年或将实现节气主题影视化”。
问答间,余世存既以节气智慧回应现实困惑,又以文化视野展望传统创新的可能性,让观众感受到节气不仅是古老智慧,更是可践行的生活指南。
余世存以《时间之书》中的名言作结:“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他呼吁听众从节气中找回对时间的感知,让自然律动成为生活的导师。
活动尾声,主持人以“听懂四时之音”总结余世存的分享,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陆海讲读堂”由重庆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重庆新华出版集团联合策划主办,旨在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全民阅读,助力书香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每月举办一次的“陆海讲读堂”,陆续邀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图书作品或阅读经历,为市民讲述研究成果、分享人生感悟、介绍读书方法,收获热烈反响。
文/重庆新华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