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6月18日,一场科技与梦想的盛宴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激情上演!由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办公室、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承办的“院士进校园”科普报告会在这里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巴蜀中学校友杨华勇教授,带着前沿科技的火种,走进校园,点燃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热情。
“院士进校园”科普报告会走进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报告会上,杨华勇院士以《制造业创新方向的培育》为题,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通往世界科技前沿的奇妙之旅。他立足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宏观制造到微观制造,再到纳米制造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当前制造精度和尺度已逼近原子的惊人事实。他指出,原子级制造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更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原子级制造将围绕重大基础科学设施积极布局新的产业,建立大规模可控制造工艺体系,为航空航天新材料、半导体制造、超精仪器、生物医疗等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撑。
杨华勇院士做报告
“生物制造,作为未来发展的一片‘新蓝海’,潜力巨大!”杨华勇院士的这句话,让现场的同学们眼前一亮。他详细介绍了体外组织/器官制造的迫切需求,包括器官打印、组织修复甚至人造肉等前沿方向。他强调,我国生物制造虽然起步较晚,但只要攻克高精度打印设备、多功能生物墨水等关键技术瓶颈,补齐标准缺失、专利转化率低等短板,就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
最让同学们兴奋的是,杨华勇院士带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由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第四代交互式人形机器人“小瑶”。这款机器人不仅擅长交流与思考,还能展现出笑、生气、嫌弃、眨眼等丰富的表情。杨华勇院士揭秘道,这些看似简单的表情背后,是集成多模态交互系统与情感计算模块控制的27个精密电机,使“小瑶”能够模仿人类的47种微表情。现场,同学们纷纷与“小瑶”互动,惊叹于科技的魅力。
报告会的互动提问环节更是高潮迭起。“理论研究突破重要还是实际应用重要?”“未来3D打印能打印完整的人吗?”“化学在制造业有何价值?”面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杨华勇院士一一耐心解答,并勉励同学们传承科学精神,勤奋学习,报效国家。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重庆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谭明星,渝中区科协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的师生代表共计600余人参加了活动。这场科普报告会不仅普及了前沿科技知识,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图 重庆市院士工作服务中心、渝中区科协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