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再迎重磅投资。
4月28日,中信投控、弘晖基金等21家头部投资机构携手64家企业来到山城,签约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90亿元。这场高规格的签约释放出一个信号——投资重庆、扎根重庆,与这座活力之城共同成长,正成为越来越多资本和企业的选择。
资本为何对山城青睐有加?企业为何争相落户?重庆又该怎样进一步巩固优势,让投资重庆迸发出各种发展机遇?值得探讨。
▲“投行投重庆”—知名投资机构与重庆市产业合作圆桌交流活动在渝举办。/重庆市经信委
01
企业投资既看发展土壤是否肥沃,更看成长是否可持续、与城市是否“合拍”。
仅以此次“投行投重庆”活动来看,投资机构为重庆引入的64家优质企业,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既包含年营收超百亿元的上市龙头企业,也有创新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资本与企业选择扎根重庆?
从投资成效看,已呈现“滚雪球效应”。近年来,中信、复星等头部机构高层密集赴渝,推动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比如,中信集团去年牵线120余家德企参与“德企重庆行”,12个签约项目稳步推进。
更值得关注的是,投资的“滚雪球效应”已经形成——股权投资基金在渝投资已超1500个项目、金额超1500亿元,培育出了山外山、西山科技等多家上市企业,形成了“投资—培育—上市—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些实打实的成果,反映出资本持续加码重庆的信心,印证了企业对重庆产业生态的认可。
从投资空间看,多元产业矩阵让资本值得投。依托雄厚的产业根基,重庆构建起了覆盖“上市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的优质企业梯度:78家境内上市企业、25家市级单项冠军、3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构成多元产业矩阵。如此优质的多元产业矩阵,为资本创造了清晰的投资空间,让它们敢投、能投。
而从投资转化看,技术转化路径也让资本变现成为可能。在“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产业合作大会上,市经信委发布了一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测试场景、AI+智能工厂改造、国家新型工业化智能检测中心等项目。这种“以场景聚资源、以应用促创新”的模式,让企业看到了技术转化的现实路径与可能,也为资本找到了可量化的“成长坐标”。
从投资回报看,集群化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例,重庆构建起“3大系统、12个总成、56种部件”的全产业链体系,19家整车企业与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这种“龙头引领—链式集聚—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企业协作成本,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乘数效应。这让资本看到了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希望。
▲重庆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图为两江新区渝江压铸第二生产基地A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2
资本和企业选择重庆只是起点,因为投资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定力的“长跑”,如何让其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才是城市竞争的核心命题。
目前,重庆正凭借制度化保障体系,将承诺转化为信任,这背后,“投行投重庆”平台发挥着纽带作用。该平台通过搭建投资机构与被投企业的对接桥梁,推动产业合作从意向签约向实质落地转化,并借助全周期服务体系,确保优质项目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好。
政务服务上,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制度体系。
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备选样本城市,重庆28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中的80%可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最快1小时办结;此外,全市8000余名服务专员为上万家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这种“政府权力做减法、市场活力做加法”的模式,让企业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向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不仅如此,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领域,重庆还建立“观察期”“容错机制”等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为创新企业提供试错空间。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为重庆打造“西部营商环境标杆”奠定基础,也让投资重庆有了扎实基础。
政策支持上,通过精准“滴灌”提升产业动能。
政策支持上,重庆向来力度很大——制定出台《重庆市支持制造业稳增长促转型提能级35条》《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27条》等专项政策,积极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同时,既注重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又着力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小升规、规转强、强转股、股上市分阶段给予支持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精准“滴灌”,得以为产业赋能,让投资重庆有了产业空间。
要素保障上,形成“五位一体”要素保障体系。
持续更新产业地图、统筹布局49个特色产业园区、细分各园区重点发展产业赛道、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近年来,重庆的一系列举措,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构建起“土地+金融+能源+人才+场景”的五位一体要素保障体系,让好项目不缺要素,好产业不缺空间,也让投资重庆没有了要素上的后顾之忧。
▲良好的政务服务让投资重庆有了扎实基础。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3
投资的高阶逻辑,是在时代脉络中寻找关键变量,是在科学判断后下定决心与城市同行。
对重庆而言,要成为企业“首选”乃至“必选”的投资目的地,既要让企业看到当下的产业厚度与营商温度,更要发挥自身作为西部战略支点所具备的未来创造能力。
让创新能力成为资本投资的理由。近年来,重庆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全国第7、西部第1,正以“争先”之姿、“创新”之能,书写“内陆变前沿”的转型实践。锚定未来,重庆要持续打造创新“策源地”,让创新能力成为资本和企业选择投资的理由。比如,要把科技创新置于战略核心,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大力攻关,取得关键性进展。
让新兴产业受到更多资本的青睐。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往往被资本所看重。在这一赛道,目前重庆正重点聚焦低空经济、卫星应用及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这其中,立得空间、航天新力、大航跃迁等企业,便可以凭借各自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未来要吸引更多投资,重庆要耕好新兴产业的“试验田”,加大统筹保障,给予发展空间,让新兴产业成为资本的宠儿。
让区域发展潜力被更多资本看到。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GDP总量已达8.6万亿元,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庆身处其中,要借助这一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合,让更多资本看到区域发展的潜力。
投资的最好选择,是在权衡利弊后坚定扎根,选择与一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当资本力量遇见战略机遇,当企业愿景融入城市未来,扎根重庆正变得可感、可信、可行。今天的重庆,正敞开怀抱,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态度,热烈欢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看见的未来”中共赴一场山海之约;今天的重庆,正活力四射,那不断上演的一场场由“后卫”变“前锋”的开放传奇,值得每一个伙伴选择与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