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兴农科研正当时。连日来,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简称市农科院)潼南特色玉米科技创新中心,专家们正在进行“超级玉米”培育。在市农科院油菜新品种研发试验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对油菜进行人工授粉……
“每年的春季是我们农科院最繁忙的季节,专家们像‘候鸟’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展农业科研工作。”近日,市农科院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市农科院始终坚持“科技+产业”创新应用导向,聚焦研发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优质农业科技成果,推出了一大批深受市场认可和群众喜欢的新品种,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1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05个,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9个,专利授权662项。
重庆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高油油菜品种创新团队专家在进行人工授粉。重庆市农科院供图
与此同时,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4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0个,累计推广主导品种53个,派出国家(市)专家服务团45个,科技特派员1156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0余人次。
4月的巴渝大地,金黄色的油菜花照亮了田野。
“目前,正是油菜品种培育工作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垫江油菜基地观察记录每一份材料表现,对目标性状进行鉴定、筛选。”4月1日,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梅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她介绍,初春以来,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高油油菜品种创新团队的专家们就来到位于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的油菜科研基地,开展油菜选育工作。
“当前,育种攻关面临现有品种生育期过长,制约三熟制衔接和北方扩种、抗裂角性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制约油菜机械化等多重挑战。”韩梅说,推动“高油+”多性状协同改良是团队目前科研主要方向,包括“高油+早熟”“高油+抗裂角”“高油+耐寒旱”“高油+抗根肿病”等。
韩梅与团队成员白天在科研大田里通过人工剥蕾、去雄、授粉等系列操作,创制或改良育种新材料、配制优势杂交新组合。晚上回到实验室,对育种材料进行高通量分子标记鉴定、生理生化及遗传机制解析。
“我们通过对目标性状进行鉴定、筛选,根据表型数据、基因型数据等信息,制定出育种策略。”韩梅说。专家们结合试验田和实验室综合情况,采用传统杂交回交和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孢子培养等现代育种技术,实现“高油+”精准聚合育种目标。
近年来,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利用传统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成功破解了极端寡照高温下油菜高产和优质方面的矛盾,培育出高产高油“庆油”系列油菜新品种7个,3次刷新我国冬油菜含油量最高纪录,推动了重庆油菜产油量从比国家平均含油量低7%跃升至高17%。
市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所长黄桃翠介绍,截至2024年底,“庆油”系列油菜已累计推广4000万亩,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累计带动农民增收超120亿元。其中,“庆油3号”“庆油8号”推广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九。
据了解,自2016年“庆油3号”诞生以来,“庆油”品种的含油量屡创新高。其中,“庆油3号”含油量高达49.96%,“庆油8号”突破51.54%,“庆油11号”达到52.37%。与传统品种相比,“庆油”系列油菜亩产达200千克,每亩可增收300元,为拎稳“中国油瓶子”贡献了重庆智慧。
市农科院科技处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农科院正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总任务,以研发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高品质作物为导引,努力培育出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庆油”系列油菜新品种。
文/重庆科技报 记者刘代荣通讯员 何福涛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