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萍在蔬菜基地
“待我何时能清闲,回乡种上两亩田。”12月初,重庆大足区智凤街道新店村。天空中下着小雨,司萍跟老友围坐在一起畅聊,谈到晚年生活,笑盈盈地吟起诗来。此时,她刚从蔬菜基地回来,脚上穿着一双筒子靴,鞋边还裹着厚厚的湿泥。
2022年,在公安队伍干了20年的司萍光荣退休。原以为她会放慢生活节奏,安享晚年,不料她却到离家100公里开外的大足区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蔬菜,当起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对她来说,种植蔬菜既是体验诗意的田园生活,也是一项事关“菜篮子”保供和带农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
司萍向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蔬菜的长势
心中有诗 脚下有泥
“站如松,坐如钟”这句话在司萍身上有了具象化。年近耳顺的司萍曾在大足区当过老师,做过宣传干事,后来,她进入九龙坡公安分局干了20年的户籍警察。工作中形成的严谨、自我高要求早已刻印在日常生活里。她身姿挺拔、神态轻松,说起话来字字珠玑,笑声如银铃般清脆。那种热情、激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退休不是终点,是人生下半场新的起点。”对司萍来说,每个人的梦想并不能由年龄来决定。因此当2022年司萍的体制内工作生涯画上句号时,她想寻找人生新的可能性。
工人在栽培番茄苗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总书记对蔬菜供给的美好期待深深触动了司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升级,“菜篮子”产业也将迎来产业的转型。同时,这种变化也再次唤醒了司萍对“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大足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重庆中心城区重要的蔬菜保供基地。司萍曾生活、工作在这里,对这里既熟悉也有深厚的情感。最终在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的多次帮忙下,司萍在濑溪河旁的智凤街道新店村找到了一块基地,地势宽敞,水源充足,且交通方便,距离大足城区、昌州古镇仅2公里左右,具有优良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物流服务。
在司萍看来,作为蔬菜种植的门外汉,她必须找到技术和市场的支撑。司萍学习积极主动,多次参加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主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以及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农村妇女带头人培训班,还深入潼南、荣昌、四川安岳、广西等蔬菜基地学经验学技术。她联系邀请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和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的蔬菜专家做技术顾问,同时找到有着30多年蔬菜销售经验的行家做合伙人。
天时、地利、人和增强了司萍对蔬菜事业的信心。2022年9月,一辆挖机开进了濑溪河旁基地,开始施工作业,清理杂草、开挖排水沟。从此刻起,司萍原本安逸的退休生活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改土、搭建大棚、种植蔬菜、防疫病虫害,每日忙碌在田间地头,行走的步数至少2万步。
工人在收割莲花白
诗人情怀 种菜也有“理想主义”
司萍是个诗词爱好者。诗词爱好者身上大都有些“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在司萍的蔬菜种植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城市工作生活大半辈子,司萍非常怀念小时候吃的环保蔬菜。“就是淋点粪便,也不打农药,也不用化肥。”司萍表示,化肥农药超标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她暗下决心做蔬菜就要做“绿色生态菜”。于是每年蔬菜播种前,司萍都要从有机肥料厂拉回孵化发酵的山羊粪便、松针、锯木开始全面“改土”。
“土地是蔬菜生长的底子,得把底子打好,才不容易生病。”司萍形容道。她表示经过改土后的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和通气性显著提高,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打下基础,生产出来的蔬菜更加绿色健康,产量和品质也将大幅度提高。“土地改良一定要坚持下去。”
另一件坚持的事情是大棚的建设,从2022年一直陆陆续续建设到今年的3月份,共建设近100亩的蔬菜大棚200余个,前后投资成本200多万元。
“事实上大家对蔬菜大棚有很多误解,总认为它是用来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司萍认真解释道,“重庆的蔬菜大棚主要是用于简单的保温,大棚的优势很多,能减少霜害、病虫害传播,减少灰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干净健康。”
工人在收割花菜
在司萍的蔬菜基地里,200多个白色大棚集中连片蔚为壮观。在部分蔬菜大棚里,一群群农民正在栽植西红柿秧苗。他们按照固定的距离戳破地膜,将秧苗栽到挖好的穴窝里。地膜下是两根输送水肥的管道,大棚上方是纵横交错的吊绳,待西红柿秧苗长高时用来拉秧吊蔓。
“地膜能够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同时还能使土壤不受污染,不长杂草。”跟蔬菜打交道久了,司萍已然变成了土专家。“这样就能减少施用农药。”
为了减少打农药,司萍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坚持生态绿色的种植理念。
种子方面,只从国有大型企业采买抗病、抗虫的优质高产品种,自己育苗后再移栽,减少外来的病虫害侵袭。除草方面,对于地里面生长出来的杂草,司萍强硬要求不能打农药,得人工除草。施肥方面,以有机肥为主,根据蔬菜生长需求少量施用高品质复合肥。病虫害防治方面,使用生态灭虫灯,同时加大巡查力度,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现象,立即采取措施,预防因病虫害面积扩散而喷洒农药的情况。
由于绿色生态,司萍的蔬菜在市场上广受青睐。每年种植西红柿、青椒、空心菜、花菜、莲白、茄子、丝瓜、汉菜、木耳菜和小白菜等十多个品种,蔬菜产量1万余吨,主要销往重庆双福农贸市场、大足城区和周边等地。
蔬菜基地一角
情怀中有市场 商业里有情怀
谈起最喜欢的蔬菜,司萍表示是西红柿,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的孩子从小喜欢吃,味道好,水分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种植的西红柿品种抗性较好,长出来后基本上很少打农药。“而且做法多,生吃、凉拌、煮汤、清炒都可以。”说完,司萍被自己逗乐了。
“好吃”“打农药少”这些感性的判断让司萍决定种植西红柿。但随着对西红柿的种植管理和市场潜力的认识加深,司萍发现西红柿采摘期长、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量大。因此自2022年开始,逐渐增大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今年已栽植60多亩。
大面积种植西红柿的布局是司萍站在消费者角度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但务农重本的性质决定,农业从来不是一个只充满传奇的地方,更多面临的可能是与土地、气候抢时间、求生存的一个又一个困境。
2023年7月,大足区多个乡镇突降暴雨,濑溪河涨水严重,司萍的蔬菜基地全部被淹,损失惨重。2024年夏天,重庆连晴高温,大足区干旱严重,司萍种植的蔬菜收成较少,苦瓜基本无收获。
“从一粒种子发芽,移栽到地里长大,再结出漂亮的果实,这个过程就很让人享受。”司萍说,搞农业很苦,得有点情怀。除了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司萍内心还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做了20年的户籍民警,司萍早已养成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习惯。选择蔬菜这个产业,因为“菜篮子”工程既是群众生活必需,还能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基地里的务工人员普遍年纪偏大,在家带孙子的同时在基地务工赚取生活费。“你挣点钱给孙儿买点糖、买点饼吃也好。”司萍总是用这种“闲聊”的方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效果非常不错。每年,司萍的基地就业群众100余人,支付的务工成本100多万元。
根据她的规划,将逐步建设蔬菜育苗研发、展示中心,休闲体验文旅结合的家庭农场,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的后劲更足,助力乡村振兴。
“早观日出晚看霞,清茶小酒度余年。”这个热爱诗词的女人既享受着自然的田园生活,又干着贴近民生的实事,热闹地过起了“一半诗人,一半新农人”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