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大安在查看番茄长势
“廖老师,您看这辣椒苗新长的叶子怎么有点发黄?”清晨的薄雾中,黔江区中堂镇迎新村脱贫户华晓杨焦急地望着自家大棚里的辣椒苗。闻讯赶来的廖大安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叶片,为辣椒苗“问诊把脉”:“老华,这是典型的缺镁症状。你这个辣椒苗子现在是定植后快速生长的时期,要注意补充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像钙、硼等元素能促进新根根尖的生长,镁、铁等元素能预防叶片黄化或发白;硼锌等微量元素还能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成花质量,减少畸形花果问题发生……”这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农家汉子,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二十多年来,他不仅将自己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更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2022年,廖大安被评为“黔江区致富带头人”。
花菜丰收
孤岛走出的“万元户”
廖大安的老家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大中村——一个被长江环绕的江心孤岛。这里素有“大中坝岛”之称,是长江重庆段唯一不通公路的孤岛。全村3300余亩耕地中,蔬菜种植占了绝大多数,是重庆市最早确定的蔬菜基地之一。
1989年,廖大安从鱼洞中学高中毕业后,跟随父母在家种植蔬菜。“那时候我们家种了9亩地,主要供应附近菜市场,一度成为村里的‘万元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廖大安眼中闪烁着光芒。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孤岛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植技术落后,到1997年,廖家的蔬菜收入已经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那时候真的很艰难,看着父母为生计发愁的样子,我决定出去闯一闯。”廖大安说。
1998年2月,凭借扎实的种菜技术,廖大安被九龙坡区农技站相中,聘为含谷蔬菜基地负责人,月薪700元,管理50名工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规模化种植,大开眼界。”虽然这份工作只持续了一年,但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1999年,廖大安来到垫江县,入职田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担任蔬菜基地负责人。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电热床育苗技术,月薪也涨到了1800元。“当时在村里,这可是天文数字。”廖大安笑着说。
2008年,因为孩子升学,廖大安回到家乡。尝试经营中巴车失败后,他意识到:“咱就会种菜,别的都干不来!”就在这时,黔江区舟白街道招商引资的消息传来,点燃了他心中的创业火种。
经过实地考察,廖大安和合伙人选中了阿蓬江畔县坝村的沙壤土。“这里水源方便、无污染,是种菜的宝地。”2008年,他们以550元/亩的价格流转200亩土地,成立了重庆市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黔江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到基地调研
科技种菜的“绿色密码”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修路、挖渠、建大棚,廖大安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三个月后,基地初具规模。在重庆市农科院推荐下,廖大安引进了辣椒、茄子、丝瓜等多个优质品种。
“冬天温度低,我们铺设电热温床,温度控制在15~30℃。”廖大安介绍道。这项从垫江学来的电热育苗技术,比传统火炕育苗节省30%成本,出苗更整齐,成为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新园农业的育苗大棚,智能化控温设备、防虫灯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种良心菜,种放心菜”是廖大安始终坚持的理念。
在施肥方面,他采用科学配方,为蔬菜提供全面均衡的养分;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使用粘虫板、防虫灯、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措施。2020年,基地的丝瓜、苦瓜等15个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我们的丝瓜亩产3500千克,茄子2800千克,各项指标都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廖大安自豪地说。如今,基地每天向城区供应2000千克新鲜蔬菜,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些年为了不断开拓视野,跟上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步伐,廖大安多次参加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并前往山东、四川等蔬菜基地观摩、学习,并成功考取了农民技师、农民高级技师(蔬菜专业)职称。2022年,在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廖大安了解到“羊肚菌+蔬菜”轮作模式。在重庆市农科院专家指导下,2023年他流转100亩土地试种羊肚菌。
“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2个百分点。”廖大安说。得益于此,2024年4月,首批羊肚菌以120元/千克的价格售罄,亩均增收3万元,实现了“一棚双收”的效益。
蔬菜育苗基地
带富一方的“田秀才”
“以前种地只够温饱,现在年收入5万元。”残疾农户华晓杨感激地说。在廖大安指导下,他家8亩辣椒亩产突破2500千克。像这样的受益农户有100多户,种植面积达1500亩。
基地还常年雇佣70多名村民。留守妇女艾桂秀从杂工成长为技术骨干,月薪从1500元涨到3500元。“感谢廖总给我这个机会,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正在采收黄瓜的艾桂秀笑着说。
种菜近四十载,廖大安始终不忘带动周边的乡亲父老致富,不论是实地指导村民种菜,还是通过电话、微信解答菜农遇到的各种病虫害防治难题,他都亲力亲为。走东家,串西家,为农民传经送技,手把手教群众科学种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从“孤岛少年”到“致富带头人”,他用自己的故事诠释着新时代农人的担当。
“做农业要有情怀,更要持之以恒,”望着满棚绿意盎然的蔬菜,廖大安目光坚定地说,“我会继续守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让大家吃上放心菜。”
夕阳下,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弯腰查看菜苗的身影,在阿蓬江畔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乡村振兴画卷。
记者 蔡鸽 李朋 特约通讯员 田杭可 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