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卢国强:深耕十余年潜心培育“莓好”产业

2024-12-24 09:13:5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龙云 傅凤仙

金秋十月,正是草莓苗管护的关键时节。走进涪陵江北街道大渡村鸿通草莓园,15万株草莓苗已经移栽完毕,田间的幼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我们建有20多个草莓大棚,移栽期间每天需要十几名工人,经过十几天的辛勤劳作,草莓苗已经移植完成。现在正处于缓苗后的首次追肥阶段,目的是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基地负责人卢国强向记者介绍。

▲ 卢国强察看草莓生长情况

“草莓苗移植完成后,田间管理就变得相对轻松了。”卢国强继续说道,“自动化设备可以承担大部分的田间管理工作。”在大棚内,我们可以看到自动化的滴灌和喷灌系统,以及温湿度监测器。当需要调整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时,只需通过电脑设定相应的参数,自动化的通风系统便会启动,风口会根据设定自动开启或关闭,完全无需人工干预。

卢国强投身于草莓种植行业已有十余年,成功打造了一个占地40多亩的高效草莓种植园,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蜜蜂授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升草莓种植技术水平,草莓种植效益逐年增加,平均亩产值三四万元,草莓温室大棚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棚”。

▲ 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在基地指导工作

攻坚克难,“门外汉”变种植能手

2003年卢国强退伍回到家乡涪陵,找了份保安工作,两年的保安工作让他感到生活太过平淡与稳定,不是自己想要的,他内心渴望着挑战与改变。于是,他决定离开熟悉的岗位,来到重庆九龙坡区,在一个工地上找了份开挖掘机的工作。在那里,他操作着挖掘机,与泥土和钢铁为伴,日晒雨淋,汗水与尘土交织成他生活的底色。

2008年,工地老板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老板不得不另谋出路,跑到城郊承包了个草莓农场。草莓到了成熟季,市民们就开着车来摘,尤其是周末,生意火得不得了,草莓卖价每千克100多元,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卢国强目睹了老板的成功转型,也看到了草莓种植带来的可观收益。

▲ 游客采摘草莓

他开始思考,是否自己也能在这一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回家就跟媳妇儿商量说:“咱们回涪陵租几亩地也搞草莓采摘吧,肯定能赚钱!”媳妇儿一听,想到可以和家人团聚,特别支持卢国强的想法,拍手叫好,两人一合计,2012年回到涪陵,在江北街道大渡村租了十几亩地,准备大干一场。但是,种草莓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第一年,两口子对草莓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买回的草莓苗质量又差,土壤消毒也没做好,结果草莓园差点全军覆没,收成寥寥无几。

面对挫折,卢国强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决定通过学习来克服困难。他报名参加了涪陵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深入学习了草莓高效育苗技术、超高垄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规范操作。他还前往优质草莓种植基地,观摩学习,体验了草莓产业的前沿技术,这让他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成归来,他把所学都用上了,第二年草莓种植技术就上了一个台阶。然而,在那年的4月份,正当他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丰收时,一场持续3天的特大暴雨,给他带来沉重打击。基地所处位置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洪水淹没了基地,把即将成熟的果实全淹了,将他的心血和希望淹没在泥泞之中。面对十多万元的损失,卢国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给媳妇儿说:“算了,自己还是回去开挖掘机吧。”但媳妇儿不同意,她说:“你个大老爷们儿不能轻易放弃!”卢国强一听,媳妇儿都这么说了,况且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更不能当“逃兵”、再难也得坚持下去。于是,他们决定不再靠天吃饭,把露地种植改成了大棚种植,搭了十几个钢架大棚。这下好了,大棚里温度湿度都能控制,草莓上市时间提前了,元旦就能上市,而且品质更佳。那时候,涪陵区像这样的大棚草莓基地没几个,来摘草莓的人多得跟赶集似的,草莓的平均采摘价高达每千克120元,当年的草莓种植利润就达到了20多万元。这下卢国强夫妇信心爆棚,扩大了种植面积,大棚增加到了20多个。他们盘算着这次草莓收益能翻倍,可老天爷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一夜之间暴风来袭,把大棚几乎全吹倒了,损失惨重,夫妻俩欲哭无泪。但生活就是这样,给你一拳又给你一颗糖。卢国强夫妇没有被打败,他们继续研究种植技术,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 草莓喜获丰收

绿色种植,以品质赢得效益

草莓种植是个细致活、耐心活,管护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初步成功后卢国强并没有再扩大种植规模,而是专注于提升种植技术,提高草莓产量与品质。

为此,他多次参加涪陵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相关高素质农民培训,虚心向同行学、向书本学、向专家学,以学到的新理论知识为依托,不断主动试错,做各种对比试验,探索提升草莓品质的有效途径。

“深不埋芯、浅不露根。”有近十年种植经验的卢国强总结了移栽草莓苗的“八字法”——因此他家大棚里移栽的草莓苗基本百分之百成活。除了保证成活率,卢国强更注重草莓生长环境的优化。为了保证田垄高而直,他采用专业的起垄机打垄,做成高畦深沟;施行合理密植,每亩密度控制在6000株左右,有效增加草莓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草莓是一种草本作物,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的病害种类较多,如果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土地中种植,随着有害微生物及土传病菌逐渐积累,极易造成病虫害滋生和蔓延,如炭疽病、根腐病、空心病等,从而导致植株长势衰弱,逐渐萎缩矮化,最后整株死亡,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改良土壤,卢国强坚持在种植前施用有机肥作底肥,每年整个基地要施入近20吨的有机肥。“采取草莓玉米轮作也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式,”卢国强介绍,在4月中下旬草莓采摘结束后,在草莓垄上点播玉米种子。至7月中上旬,将玉米秆粉碎还田,然后进行旋耕,灌大水湿润土壤后盖棚膜密闭,地面再加盖一层地膜或旧棚膜,进行高温闷棚20天以上,有效杀灭病虫源。

“整个玉米生长季无需施肥,玉米能有效吸收草莓季剩余的富足营养,防治土壤盐渍化。玉米秸秆切碎还田既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秸秆纤维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使下一季草莓的产量与口感都得以有效提升,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卢国强介绍。

选择适宜的草莓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升草莓的品质,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采摘。卢国强在引种新品种上也花费了大量精力,从开始的盲目试种,到逐渐确定主栽品种。“我们主栽的是香野、白草莓、红颜、红珍珠、皇家御用等草莓品种,他们的口味与形态都独具特色,红颜草莓口感细腻、香气浓郁。白草莓成熟后表皮呈粉白色,果肉呈纯白色,香甜可口,细腻爽甜。香野草莓果肉饱满、汁多味甜。”卢国强介绍,由于不同品种成熟期的巧妙搭配,大棚草莓采摘期从12月开始,一直可以持续到次年的4月,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了长达数月的品尝佳期。

▲ 草莓喜获丰收

棚内空间较为封闭,缺乏昆虫传粉,授粉不充分会导致畸形果的出现。针对此问题,卢国强在每个棚内放置一个蜂箱,通过放养蜜蜂辅助授粉的方式,提高授粉率。为避免影响授粉质量,草莓花期后禁止喷洒任何药剂,保证草莓果实自然成熟,圆整饱满,绿色无污染。追肥过程中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管控肥水,草莓病虫害少、生长健壮、产量高,每亩草莓产量可达1500千克。大棚里的采摘道更显人性化:采用谷壳垫底,不会湿滑,不会沾泥土,更加方便小朋友亲自采摘,享受采摘的乐趣。

在一个大棚里,被种在架子上的草莓苗格外引人注目,可以想象再过两个多月,这架子上红彤彤的草莓又是一道别样风景。

卢国强介绍,这是他参加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到外面考察学习到的种植方法。在不到一米宽的地方,搭四层架子,充分利用了空间,主要是节省土地。

说起这“架式草莓”与地上的草莓在种植上有啥区别?他说,主要是用的土质不一样,地栽的除了本身泥土以外要加入秸秆、羊粪等农家肥,“架式草莓”需要用营养基质土来种,这种土又软又轻,透气性好,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减少架子的承重量。“架式草莓”具有病虫害少、长得快、熟得快等特点。

由于多年秉持“绿色、环保、安全、营养”的种植理念,卢国强的草莓品质得到了客户和社会的认可。早在2017年,鸿通草莓种植场的草莓就成功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我们的基地每年都会接受专业人员对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的采样化验,同时,农业部门也会不时对我们种植的草莓进行随机抽检,以确保其品质。”卢国强满怀信心地谈到。

卢国强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不断完善种植设施、技术,同时以“线上线下两手抓”的方式销售草莓。线下,他通过与旅行社、农家乐合作,开展了草莓采摘、亲子游等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线上,他开通电商平台、开发小程序,实行“订单购买+线下配送+同城快递”的模式,把现摘草莓及时送达客户,最大限度地保证草莓的新鲜度。

“线上线下齐发力,进入采摘期每天都有几十人前来采摘,一棚棚的草莓总是秒光。”卢国强乐呵呵地说,他的农场已成为涪陵市规模最大的绿色草莓种植基地。

一路拼搏的卢国强始终没有忘记科技兴农的初衷。在自己的草莓事业蒸蒸日上时,他主动向周边的草莓种植户传授栽培种植技术及立体种植模式,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年龄大了,也没法去打工,自从鸿通草莓种植场建起来了,我们就在这里给卢总管护、采摘草莓。”农场的种植工人告诉记者,农场的建立不仅为他提供了就近打工的机会,增加了收入,同时还让他学到了草莓种植技术,为今后发展草莓种植、实现自主创业致富奠定了基础。目前,农场已带动当地10多人就业,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

“致力于生态健康的农业始终是我的初衷。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场建设,将其打造成绿色草莓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同时,我们将努力开拓市场渠道和提升营销能力,以巩固并扩大我们的产业优势,引领周围群众一起发展致富产业,为涪陵草莓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贡献。”卢国强表示。

《农家科技》(2024年12月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