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王万清:扎根田间地头助民增收的“土专家”

2024-05-27 08:55:02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在重庆市万州区溪口乡,提到王万清,乡亲们都说他是真正的“土专家”,因为村民们都喜欢听他讲授李子管护技术,他讲课接地气、通俗易懂,一学就会。10年前,王万清主动报名参加万州区农广校在溪口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成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班的一名学员。王万清勤学好问,善于钻研,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升技能水平,成立以李子种植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重庆鸿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鸿万公司始终坚持“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经营理念,积极带动当地及周边乡镇农户发展李子种植,王万清本人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高素质农民代表、“土专家”。

在海拔600多米的溪口乡九树村,记者见到了王万清。初见王万清,他站在那片绿意盎然的李子园中,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微笑。然而,从他眼中透露出的坚定与热情,让人感受到他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事业的执着。

然而王万清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挫折与坚持的奋斗史,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韧性与奉献精神。

▲ 王万清在察看李子长势

在不断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

九树村是溪口乡最为偏远的山村,与忠县、走马镇以及新田镇接壤,曾经是万州区有名的贫困村。王万清就出生在这里,为了生活,他早早离开了故乡来到城里谋生,在城里做过裁缝,跟人合伙开过小餐馆。然而,他的心中始终怀着对土地的热爱。每次回到老家,看到那些因无人耕种而撂荒的土地,他都感到痛心疾首。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家乡的土地上搞出点名堂来。2006年,不顾家人的反对,王万清毅然回到老家承包了70亩荒地,计划种植魔芋。然而,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他遭到了失败,投入的4万元全部打了水漂。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擦干眼泪继续前行。2008年,王万清再次回到老家,在承包地里种上了鲜食玉米。这一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种植中。然而,由于没有找到销售渠道,没能及时采收,大部分到手的玉米“老”在了地里,失去了鲜食玉米的商品价值。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王万清并没有被打倒,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2014年3月,他第三次返乡创业。这一次,他有了更加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首先,他从万州区果树站请来了高级农艺师帮他把关。经过对土壤、海拔、气候等进行科学评估后,专家认为该村“天冠冲”那100多亩土地适合种植猕猴桃,当时猕猴桃论个买,市场俏销。这一结论让王万清看到了希望。他立刻流转了这片土地,开始了猕猴桃的种植之路。在种植过程中,王万清严格按照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进行操作。他将荒地上的落地松针深埋地里以改良土壤,灌溉用水引自山泉,肥料是腐熟后的农家有机肥,这样的生态种植方式让他的红心猕猴桃长势喜人。然而两年后,猕猴桃树不幸感染了溃疡病,开始时是零星的植株出现叶斑、花腐、树干溃疡流脓等症状,慢慢地,感染的植株越来越多。溃疡病俗称“猕猴桃的癌症”,专家也束手无策,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即将进入挂果期的猕猴桃全军覆没。百亩猕猴桃颗粒无收,这让王万清欲哭无泪。事不过三,很多人在追梦的路上如果遭遇连续3次失败,大多数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或重启赛道。然而王万清咬了咬牙,还是坚持继续寻找合适的农业种植项目。

▲ 工人们在分装粉黛脆李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2014年,王万清主动报名参加了万州区农广校在溪口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通过培训,他学会了农业项目的选择、成本核算、风险的管控与防患等知识。培训后续帮扶期间,农广校授课的老师来到九树村的田间地头给王万清把脉,经过考察论证后,专家建议他流转该村8组地名“小柏林”处500多亩坡地,认为这里的沙土土质和600米左右的海拔适合李子树生长,种植李子见效快、风险低。专家的鼎力支持,让他有了充足的信心。2014年11月他流转了“小柏林”那片500多亩的土地,并严格按照专家要求建起了标准果园,种下2万多株粉黛脆李苗。从规划开始,到破土动工、平整土地、开沟起垄、放线定植……再到李子树苗定干及施肥管护,王万清几个月吃住在基地,精心管护李子苗,不敢丝毫懈怠,简直比照顾自己孩子还细心。次年3月,500亩标准化产业园建成。“建园的时候,万州区农广校的专家手把手地指导、传授技术,才让树子长势这么好。”王万清说。不管基地有没有事,王万清总会不定期地来这里看看树苗的长势,按照专家们提出的注意事项,安排下一个阶段的管护工作,俨然成了基地里的一个“保姆”。

在万州区农广校、重庆市农广校组织的多次外出考察学习中,王万清在巫山、巫溪及四川江安等地的李子产业基地拜师系统学习了李子整形修枝、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并快速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边干、边记录、边总结,王万清凭着这一股子钻研劲儿“长”了一身本领。

2016年,李子园试挂果,随后进入盛产期,亩产达到四五千斤。

▲ 粉黛脆李丰收

“李子树管理以整形为主,定干高度60厘米左右,全株留下3到4个主枝,均匀分布……”“现在有的主枝已经有近两尺长了,必须在枝巅上‘摘心’;还要注意开角,进行拉枝。”走在李子园中,王万清谈起了他的李子种植经。

在外出调研中,王万清发现市场上蜂糖李供不应求,卖价高,种植效益好;九树村濒临长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环境温度适合发展蜂糖李。2017年末,王万清又在九树村流转土地上百亩,建起了蜂糖李园。蜂糖李发展起来了,不过令王万清烦恼的事情也随之而来,因李子上市的时候正值梅雨季节,过多的雨水让李子大量爆裂、掉果,严重影响产量和收益。王万清借鉴设施樱桃发展经验,并在乡政府和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的帮助下,争取到相关政策支持,成功申请到了重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市级示范项目资金,建起农业避雨设施大棚,解决了商品果率较低难题。

“今年李子园一年的收入有望到达200多万元。预计产蜂糖李3万千克,比往年增产3倍,盛产的蜂糖李销往上海、武汉、四川等地。”站在产业园中,望着漫山遍野的李子树,王万清难掩欣喜地给记者算起了账。

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专做老百姓的果园“保姆”

三月细雨飘零,天城镇高寨村李子园中,一棵棵李子树在春风中伸枝展叶,绽放新绿。王万清手拿剪枝刀,跟村民讲起了小树定干、施肥壮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新栽的李树要进行抹芽、定干和拉枝,一干三枝,抹掉多余的枝条,使其呈心形开放,以培育丰产树冠,壮大树形骨架。”看着发展良好的果园,村民徐大贵的心里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这多亏了王老师,要不是他给我们重新改造、技术培训、转变观念和提高管护技术水平,这片李子树哪能长得这么好哟。”在徐大贵的记忆里,曾经的这片李子基地,到处杂草丛生,果树死的死、蔫的蔫,完全不像一个果园。

为了挽救村里唯一的产业,托起村民们致富的希望。村里干部通过万州区农广校找到王万清,希望通过将果园重新改造,建设标准化果园,让果园能有效益。

“没有人懂技术,更谈不上管护了。”这是王万清第一次来到高寨村时的印象。在万州区农广校的组织下,王万清隔三岔五被请到基地里,指导果农们修枝剪叶、管护施肥,为果农们开展技术培训。

▲ 王万清在指导村民修剪树枝

1个、3个、10个……渐渐地,加入学习的村民越来越多。在王万清的培训和指导下,村民纷纷效仿村干部的做法,开始给自家的李子树除草、修枝整形,按照王万清传授的标准化果园管理技术进行管护。

从不管到管,从不懂技术到懂技术,从不用技术到用技术,在高寨村,王万清用自己的努力,让原本几近无望的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走上了正轨。在王万清的指导和悉心培训下,大家渐渐掌握了脆李施肥壮苗、修枝整形等管护技术。

“培育管理好了,每亩1万元收入不成问题;就是按照市场每千克最低价4元,平均每亩收入也是5000元。”王万清的一席话说得乡亲们喜笑颜开。村民许桂英笑着说:“这个我们相信,去年好的李子每千克价格都是10元呢!”

近年来,随着万州区教师、医师、农技师“三师”入户工作的开展,多年来专注于粉黛脆李种植的王万清成为万州区级产业帮扶专家组成员之一,成为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特聘农技员,负责提供伏淡季小水果的技术指导。“我们已经在溪口乡其林村培养出了一批成熟的农技服务队员,有30人左右。接下来还会在燕山乡沱基村、长滩镇向家社区再培养一批修剪队员。到时候挑出一批精干力量,可为全区提供果树修剪社会化服务。”王万清介绍,2022年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为了帮助更多的群众提高李园管理技术,解决果农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区里的技术能手,王万清成立重庆鸿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致力于为溪口乡及周边村民提供李子种植技术服务。

唐传洪是修剪队里的一名年轻队员,经过大半个月的学习实践,她已经熟练掌握果树修剪技巧,她笑着说,自家的李子园不愁没人打理了。

风里来雨里去,年复一年,王万清起早摸黑,或忙碌于田间地头,或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果农遇到生产难题都向他请教,一天到晚咨询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他耐心解答或亲临现场,每到之处,身边围着一群人,争先恐后邀请他到果园看看才放心。他技术过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善于处理李子、柑橘生产中出现的疑难杂症。他是大忙人,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和“果园管护保姆”。

▲ 李子避雨设施栽培

截至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王万清参与规划建设的标准化果园基地有81个,面积达18500亩。其中李子标准化果园53个,面积10000亩,已投产果园21个,面积5000亩。定点对50个果园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应用进行面对面的技术示范和培训指导,定点技术示范和培训指导面积15000余亩。王万清指导的果园,实行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后,基本能实现头年栽树、二年管护、三年投产的目标。

“要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种植技术,就必须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同时让农民愿意学、学得会。”王万清深有体会地说。在农业发展上善于钻研、不轻易放弃的王万清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解决了果农的急难愁盼问题,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农村许多赋闲在家的中老年人都在他的果园里找到了工作机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我现在在王老板的李子园务工,每天工资60元,还供午饭,像我这种身体不大好不能出远门的人,对王老板很感激。”九树村4组的吴锡伦向记者谈到。现在常年在王万清自营的李子产业园区务工的有6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脱贫户。

王万清因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功底扎实、热心为农服务、社会反响好,被评为重庆市最受欢迎的特聘农技员。如今,王万清是万州区各乡镇党委、政府指导农业的“高参”,是农民的朋友。他把工作当乐趣,把学习当食粮,在农业技术推广道路上步履不停,向巅峰一路前行。

《农家科技》(2024年5月刊)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周宗渝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