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黄朝容:用心种出美好“姜”来

2024-05-27 08:52:2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人勤春来早,耕种正当时。眼下正是生姜种植的黄金时期,在荣昌区盘龙镇拱桥社区,田间地头尽是姜农们忙碌的身影:整地、开沟、施肥、铺姜、盖膜,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当地种姜大户黄朝容还将自己种姜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平台,让粉丝们了解仔姜的整个生长过程。“种姜要先挖好种植沟,每沟种植20块种姜,均匀铺在沟里,再覆盖2厘米厚的细土,然后再撒一层土杂灰……”黄朝容站在姜田里,用重庆方言笑对镜头介绍着种姜的步骤。

盘龙镇拱桥社区以盛产生姜而闻名,盘龙仔姜具有色白质嫩、清香可口、爽口化渣、粗纤维含量低、含硫量少等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当地着力打造万亩无公害生姜基地,目前已建成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形成千亩核心区,小小生姜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 仔姜大获丰收,黄朝容与爱人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黄朝容就是其中一位。2021年她注册成立了荣昌区黄朝容种植家庭农场,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种植仔姜,目前亩产量稳定在2500~3000千克,市场零售价在14元/千克,也因此成为方圆十里有名的“致富女能手”。“我严格按照生态种植模式科学管理仔姜,不施用任何的化学添加剂、催长素。去年种了7亩仔姜,光在电商平台都不够销。平均下来1亩地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5万元,效益特别好。今年我继续扩大面积,种了10亩地。”黄朝容告诉记者。早年间她在家里照顾孩子,同时种点水稻、蔬菜补贴家用,扮演着典型的家庭主妇角色。丈夫杨运红则在当地做水泥工,收入也不稳定,有时候十天半月都没活路。“那时候信息渠道不畅通,也不晓得去外面找活路,除了带孩子就是管好3亩庄稼地,一年到头来只够温饱,谈不上有多大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黄朝容向记者回忆道。

2007年,盘龙镇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深度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全产业链荣昌食品生态圈,开始大力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得知消息的黄朝容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不如在家改种生姜,说不准能走出一条致富路。黄朝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夫妻俩一拍即合,决定马上就付诸行动。随后,黄朝容在当地种植大户的指导下种植了2亩竹根姜。为了学习种姜技术,她一边向周围的老姜农请教,一边在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的推荐下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走访当地仔姜种植大户,现场观摩学习经验。学成归来后,黄朝容在自己的姜田里认真实践,每个管理环节都亲力亲为,生怕出一丝差错。 凭借着细心、科学的管理,黄朝容当年种下的仔姜亩产量达到了2000千克,按照当时的批发价8元/千克计算,一亩地的销售额达到了1.6万元。

▲ 黄朝容在察看生姜长势

初次“试水”成功,让黄朝容欣喜不已,这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扩大规模的信心。2009年,黄朝容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亩,并下决心继续摸索种姜技术,不断提升产量和品质。“首先选姜种就是一项技术活,要选择健壮、饱满肥大、没有发生病害的姜作为姜种,避免使用淹水姜、癞皮姜,如果掰开后变色的姜也不能留作姜种;再就是控旺和培土,在生姜苗期,通过喷施含有钙、硼、锌、铜、镁等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来控制旺长,也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氮肥预防生姜旺长。培土一般分为三次,第一次培土在姜株长出一至两个分枝时开展,第二次培土与第一次培土相隔15天左右,第二次培土15天左右后进行第三次培土,确保生姜根系处于黑暗而又疏松潮湿的环境,这样才能促进根系生长以及块茎充分膨大。”提起种姜的技术,黄朝容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

要想获得高产,除了做好田间管理外,做好病虫害防控也是生姜种植的一项重要工作。姜瘟可以说是生姜“癌症”,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病区域减产70%左右,让姜农防不胜防。针对姜瘟病的发生特点,黄朝容严格采用物理预防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重施基肥,多施有机肥,一旦发现病株就立即拔除,同时做好消毒工作等。

▲ 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盘龙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在仔姜基地调研

得益于黄朝容的精心管理,之后的几年里,仔姜产量稳定在2000~2500千克,市场批发价稳定在6~10元/千克,整体效益可观。2015年,批发价最高达到了12元/千克,黄朝容当年的纯利润也达到了10万元。虽然靠种姜赚了钱,但对于黄朝容来说却是喜忧参半,因为仔姜的重茬问题严重,多年来她一直都是坚持种一茬、休一茬,如何在重茬土地种出高产的仔姜,是黄朝容一直想破解的难题。

2018年,在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盘龙镇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方式,打造区域生姜产品特色,以社区集体经济为载体,带动周边镇街发展生姜产业,逐渐形成共建共享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与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进行生姜种植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研究种姜脱毒技术,引进生姜种苗组培技术,有效克服了生姜重茬障碍。与此同时,拱桥村被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基地。通过一次次参加培训,黄朝容学习和掌握了克服生姜重茬的技术。“克服生姜重茬,需要从多个方面齐下功夫,比如栽种脱毒种姜,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菌过度积累。同时,重视冬耕,补充微量元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只要做好这些,就能顺利实现连作。”黄朝容说。

众所周知,搞农业既要会种,也要会卖。在彻底吃透了“种植经”后,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生姜卖得更好,成为黄朝容最关心的事情。头脑灵活的黄朝容看到,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直播带货”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一部手机、一场直播、一个链接,本土农产品便能销往全国各地。黄朝容决定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电商平台扩大仔姜销路。

为了学习直播带货新知识、新技巧,黄朝容积极参加荣昌区农广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培训,她学会了如何拍摄、制作、上传短视频,如何进行直播带货,并付诸实践。“我在抖音上注册了‘黄大姐农场’这个账号,平时主要发布管理仔姜的视频,等到仔姜成熟就通过现场直播挖姜销售。”黄朝容笑着介绍。现在黄朝容的账号有1.6万粉丝,直播带货最顺利的时候一天能卖上万元,接下来她计划利用自己的账号帮更多的乡亲们销售仔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带动周边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黄朝容不仅免费向想学种姜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还每年在农忙时雇用6名村民在基地务工,每年人工支出6万元,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我已经连续4年在黄总这里做事,挖姜、培土、施肥都干过,每天的收入在100到120元,能顾家还能补贴家用, 确实是好事。”村民黄建高兴地说。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黄朝容说,下一步她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同时注册仔姜产品商标,继续拓宽电商销售渠道,让小小的生姜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带领周围的乡亲们共赴美好“姜”来。

《农家科技》(2024年5月刊)

记者 蔡鸽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义君 李红梅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