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探索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2024-01-15 15:57:0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秸秆综合利用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笔者在以重庆市黔江区为调研对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性提出实施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之路,走出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变环境资源压力为产业发展动力,把“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最终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多赢”,确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黔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黔江区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的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定烤烟、蚕桑、生猪3大传统骨干产业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发展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生态养殖、茶叶、中药材、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7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3+7”立体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成型。2022年黔江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6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022年黔江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85亿元,比上年增长5.7%。随着黔江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连增”,秸秆生物量也同步增长,综合利用的任务越来越重。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仍面临着产量大、还田成本高、离田费用多、技术支撑弱、配套机具缺、收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地貌复杂离田难。黔江区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山地占幅员面积的90%,山岭多为北东—南西走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体有17条,是黔江森林的主要分布区。丘陵面积小,主要分布在阿蓬江两岸以及国道319公路沿线,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平坝海拔低,农业发达,是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主要有马喇湖平坝、官庄坝等21处,丘陵山区的特殊地理地貌和零星分散的农业布局,导致农作物秸秆收运成本高,集中处理难度大。

2.灾害频繁贮存难。黔江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山区海拔高差较大,呈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年平均降雨量为121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干旱夏季突出,绵雨集中在5-6月(双抢)和9-10月(三秋),绵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对秸秆的可利用和保存极为不利。

3.效益较小收购难。目前,黔江区农作物(小麦、油菜和水稻等)种植面积广,年产秸秆量大,分布较为零散,但收获、播种期短,夏季一般在7天左右,秋季为10~15天,短时间内对遗弃在田间地头的大量秸秆进行全面收集,利用难度很大。加之秸秆收集太脏、太累、收益少,劳动力成本高,农民不愿意把秸秆从田间运到田头,主动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多数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把精力花在收集秸秆上。另外,由于利用价值低,利润空间小,企业没效益,企业收集利用秸秆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黔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优势及效益分析

黔江区是全市典型的农业大区、畜牧大区、资源大区,粮油、蔬菜、猪牛是全区农业3大基础产业,已纳入重庆市畜牧业“十四五”规划的肉牛发展重点区县。

1.秸秆资源化利用优势。近年来,黔江区坚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牛产业呈现出稳定健康发展、持续快速升级的良好态势,已初步形成屠宰加工、标准化规模养殖、牧草种植、疾病防控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更是成为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资源,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各项优势明显。

①政策支撑足。按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农办发〔2023〕52号)文件要求,在黔江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重点围绕养畜模式创新实践,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支持黔江牛产业发展。

②利用前景好。目前,黔江区建成常年存栏牛4~40头的专业户256户,常年存栏牛41~200头的集约化场60个,常年存栏牛201头以上的规模化场15个。2023年全区预计出栏肉牛4万头,“十四五”期末,黔江区出栏肉牛将达9.5万头,存栏奶牛0.5万头。牛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饲草的需求大大提高。目前,黔江区种植水稻大约15万亩,产生秸秆大约15万吨,按500元/吨计算,可实现收入7500万元;种植玉米17万亩,产生秸秆约10万吨,按300元/吨收购价计算,可实现收入3000万元,两种作物秸秆收入突破1亿元,利用前景巨大。开展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既有利于解决牛产业发展饲草料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还能有效降低秸秆焚烧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③资源物产丰。2022年,黔江区农作物播种面积97.25万亩,同比增长2.56%。其中,水稻14.82万亩,玉米17.25万亩,油菜14.12万亩。2022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总产量20.55万吨,可收集量17.84万吨,水稻、玉米、油菜三类秸秆,占可收集总量的73.21%,大量的秸秆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黔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益显著。

①经济效益高。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每年可为肉牛养殖企业提供秸秆及青贮饲料3万吨,每吨草料比外购节约300元,可为企业节支900万元,同时,可让农户秸秆变废为宝、变成现钱,增加收益;带动全区养牛场户充分利用秸秆养牛,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②生态效益好。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遏制秸秆露天焚烧和随便废弃,减少环境污染和火灾风险,保障交通安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秸秆饲料化后可实现过腹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育地力;并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比如黄溪镇引进投资商成立韶黔农林开发公司利用秸秆饲料化后的牛粪生产生物颗粒燃料,投资1000万元,年生产生物颗粒燃料2万吨,产值2000万元。

③社会效益佳。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了一大批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发展养牛,养牛户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牛,把秸秆资源化利用与肉牛养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秸秆多层次开发利用,促进地方循环产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建设。通过对农户的广泛宣传,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022年黔江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试点结果表明,实施秸秆饲料化利用过腹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质,还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目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已由直接还田利用为主向饲料化利用过腹还田转变,高值化离田利用总体规模在扩大。

三、黔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探索

黔江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全区秸秆资源禀赋和自然资源条件,以稳定和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牛养殖集约化场和规模化场为重点对象,以补齐关键环节短板为突破点,以市场化运行为保障,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示范,逐步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多途径、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到2023年底,创新构建可持续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实现区域25%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到2025年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本形成,培育建成一批秸秆饲料化利用重点示范企业,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

1.建好一个机制体系。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可以通过高效综合利用,实现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

①围绕“供需”建体系。当前黔江区的秸秆利用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需要围绕供需及循环利用建立引导推动体系。可围绕秸秆供需两端加强研究,围绕如何高效利用、创造更多价值,如何完成转化、促进农民增收等研究,梳理论证、疏通堵点。

②用活“市场”健机制。通过分析供需建立收购体系,经过合理布局收购点、加工点,开展集中收购,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运输,降低收购成本,实现综合利用。比如探索用集体经济组织周转合作社资金,以村为单位,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销售;还可探索通过整合巡山车队、应急分队、民兵团队等专业队伍,来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人力成本过高问题。

③夯实“基础”保落实。全面摸排农作物秸秆位置,养殖企业位置,合理布局规划运输半径,充分调动养殖户、种植户积极性。在通过资金整合、设备统筹、场地布局、人力调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常态化收储、运输、加工机制,稳步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2.抓好试点示范及推广。

①通过试点带示范。黔江区有219个行政村,虽然产业结构不同,但都会产生农作物秸秆,可以结合实际,筛选一个自然村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通过分析试点村田块、人员、种植、承包等情况,探索出如何收、谁来收、采用什么方式把所有田块秸秆回收售卖;或发动群众自发运走清理,村干部负责监督,一块一块清运,实现秸秆离田,远离农事用火;实在不能及时清运,村组干部与群众签订承诺书,确保秸秆不焚烧,并把周边环境清理干净,做到监管不失控。

②抓好典型强推广。通过宣传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引导农民弃烧售卖秸秆,变废品为商品,推动黔江区秸秆综合利用蓬勃发展。同时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对照大气污染防治法、封山令、禁火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打击、惩戒、教育等综合施策,引导农民群众筑牢“不能烧、不想烧、不用烧”的思想认同。

3.实施五种利用模式。据统计,2022年黔江区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16.5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2.83%。

▲ 秸秆还田“肥料化”

①秸秆还田“肥料化”。秸秆还田利用模式主要是直接腐熟还田和堆沤腐熟还田,两种方式可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直接腐熟还田就是作物收获时在田间用轻便式粉碎机粉碎秸秆,并均匀抛撒分布于田间,施底肥和秸秆腐熟剂,再进行翻耕直接还田,秸秆腐烂后产生肥力,不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疏松了土质。堆沤腐熟还田就是将秸秆收集在田间堆沤池,通过撒施腐熟剂、尿素或粪便,封堆腐熟发酵生产为有机肥,是国家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专项的主要实用技术。目前,秸秆还田利用在黔江区30个镇(街、乡)均有推广,已成为农户就近就地利用秸秆的重要方式,2022年肥料化利用6.61万吨,占综合利用的39.83%。肥料化利用由2021年的11.4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6.61万吨,肥料化利用占综合利用的比例由69.95%下降到39.83%;在肥料化利用中,直接还田利用约6.56万吨,秸秆还田潜力还较大。

▲ 秸秆青(黄)贮“饲料化”

②秸秆青(黄)贮“饲料化”。养牛场收集周边玉米和水稻秸秆或全株青贮玉米,通过切碎揉搓等预处理,与发酵菌剂混合,装池(袋)压实密封,制作成为青(黄)贮饲料。通过2022年秸秆饲料化利用试点,牛养殖场(户)利用农作物秸秆做牛的饲草积极性非常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由2021年的3.62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7.88万吨,饲料化利用占综合利用的比例由22.2%增加到47.62%,既解决了牛养殖的草料来源、减少了草料调进、降低了养殖成本,又让农户的秸秆变废为宝、增加了经济收益,带动140场(户)以上利用秸秆养牛,节约外购草料资金900万元以上,农户出售秸秆收入1200万元以上。

▲ 秸秆原料“基料化”

③秸秆原料“基料化”。以稻草、玉米芯等秸秆作为培养基质配合其他原料进行食用菌栽培,不断提高生物转化率、延长利用链条、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已在黔江区五里、水田、石会、金溪等乡镇充分利用秸秆、树枝、锯末等为原料,推广了“菌+稻”“菌+菜”“菌+瓜果”“菌+桑+姜”等多种秸秆基料化利用模式,根据试点效果可在全市大规模推广运用。

▲ 秸秆物质“能源化”

④秸秆物质“能源化”。以桑枝等废弃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粉碎、烘干、制粒等处理工艺,生产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目前已建成的蚕业公司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车间投产使用,是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厂,形成了日处理桑枝100吨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1400余万元。同时,黔江烟草分公司已完成全区300座烤房利用生物质能源技术改造,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秸秆纤维“资源化”

⑤秸秆纤维“资源化”。秸秆经预处理(除尘、洗涤、切段)后送入发酵炉反应器中,经过发酵分解反应,最后压榨脱水,得到了秸秆纤维产品。该产品可用于制作本色生活用纸、高强度包装用纸、防近视本色文化纸、可降解地膜纸等产品,实现了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

(文/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研究中心龚涛、重庆市黔江区沙坝镇中心学校龚丹、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校郭晓霞)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