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重庆东站提速 交通圈拓宽交友圈

2024-01-05 15:48:39  来源:第1眼

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高铁干线网,正向“八纵八横”延展。重庆,位居节点之上。一座全国最高等级的铁路枢纽站——重庆东站,串联起了“八纵八横”中的“两纵两横”,四条主线在此交汇,明年建成投用后,重庆高铁出行的脚步,也将随之加快。

重庆东站,东靠明月山,西临南山,这一带以浅丘为主,地势平缓。作为全国在建最大特等站,重庆东站设置有“15个站台、29条线”,每年可发送旅客5500万人次,加上换乘体系等板块儿,未来,东站将成为重庆最大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在重庆,东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高铁站,车站功能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吃住行游乐购”一应俱全,换乘距离压缩到“最短”,一个车站,顶得上一个城市客厅。数字化、智能化,贯穿整个重庆东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在东站建设过程中,测绘师会定期用无人机测绘数据,为东站的建筑信息模型,更新数据。

对重庆来说,这样的新型枢纽站,才刚刚起步,未来还会以飞快的速度增加。2023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保持3%以上的增速。其中,释放出巨大的城市机会,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大潮,正浪涛拍岸,两岸潮起。

重庆的地形,是山水搏击的产物。山环水绕,设下重重路障。逢山开隧、遇水搭桥,也磨炼了“基建狂魔”的技术水平。以重庆东站站房为例,站房之大,可以容纳15000人,同时聚集在一个屋顶下。这样的屋顶,仅钢结构就是一个庞然大物,面积321米乘以295米,最大跨度72米,最大高度42米,整体重量达到4.5万吨。没有科技手段“霸王巨鼎”,恐怕是寸步难移。重庆东站工地,可以说尽显“基建狂魔”的优势,一度引来无数网友的“云关注”。

重庆东站站房的屋盖钢网架,第一次离开地面就引来阵阵欢呼,这被看作一次重大突破。它像一顶巨大的“钢铁帽子”,重量达到4400吨,相当于一艘小型货轮。把这个大家伙,平稳提升到七八层楼高,非人力能够达到。而由电脑来控制74个提升点,同时发力,稳稳当当完成了任务。科技手段与施工技术,打出了一次漂亮的配合。

除了技术创新,管理也很重要。重庆东站加上枢纽新城,一共3.47平方公里,“城市信息模型应用管理平台”,把工地管得井井有条。这是一个巨大的工地,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24小时三班倒的模式,挑灯夜战、作业不停,各个标段环环相扣,几乎一天一变样,让世界看到了”基建狂魔“——中国的速度。基建狂魔的核心就是:敢闯、敢拼,加上大国匠心,还有科技进步的底气。靠着这份实力,重庆不断抹平山水沟壑的阻隔,走向东西南北。

重庆的对外交往,“交通先行”当记一功。这一点,从愈演愈精彩的“双城记”,就可见一斑。根据重庆的规划:到2027年,重庆与四川毗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可达。成渝两地1小时直达。重庆主城1小时通勤、市域两小时畅行、周边省会3小时畅达。比对交通强国2035年的目标,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的重庆,已经提前望见了终点线。通过交通强国、交通强市的一轮建设潮,各大城市之间增加“走动”,交通圈儿变成了交友圈儿。

2023年末,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与轨道交通5号线贯通运营,用“车换线”取代“人换乘”,技术的跨越,不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市郊区域延伸。都市圈环线铁路,是解决城市内部交通出行的未来方案。预计到2035年,重庆市内将实现“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重庆向外,“米”字型高铁网正在不断延伸。

新年刚开年,在南山脚下100多米的地底深处,盾构机开足了马力,预计明年能到达江边,为“重黔铁路”穿江而过做准备。

高难度的作业,在铁路建设上数不胜数。渝昆高铁,不久前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空中转体。一座特大桥,从上空跨越了另一座特大桥。渝昆高铁,桥隧比高达87.4%,更厉害的是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桥隧比超过90%。就在“渝昆”转体的同月,渝湘高铁从渝厦高铁下方,高难度吊装了一座大桥的钢桁梁。重庆“米”字网,是国家“八纵八横”网的一块拼图。随着网络的日渐成型,城市之间穿梭往来,从“大漠孤烟直”到看遍长安花,距离越来越近。

在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博导陈坚教授看来,重庆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向“智慧”和“绿色”方向转型,未来,城市的枢纽效应,将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重庆交通大学 陈坚:

重庆一直以来都坚持交通先行、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重庆交通的发展和能级提升,要定位在交通强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样的国家战略上来发力,形成关键项目的拉动作用。目前,重庆已经进入了交通从适应性向引领性转变的阶段,可以从智慧、绿色两个层面高质量发展。聚焦绿色低碳交通,从运载工具、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出发,实现变道超车。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传统交通融合发展,打造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生态圈。

就在1月3日,中交集团到访重庆,央地合作,将为重庆交通建设加码。交通的发展,拉近了一个个城市的距离,背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一次次自我超越,一次次技术突破,他们行走于各种艰险地形,踏遍山海,脚印纵横交错,为我们连接起星河璀璨。中国基建无穷的力量,正来源于此。

(第1眼-重庆广电 吴霜 陈越 吴静 李艺 丁琳 袁媛 陈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