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汽车城市系列报道 | 冠军之城宁波,不甘只做“配”角

2024-01-03 11:38:54  来源:智车战略  作者:胡小凤

编者按:

记录产业变迁,见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市崛起。

汽车产业百年变局激烈演变之际,智车战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解读未来值得关注、极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城。

汽车城第一篇:汽车“智能网联”百年变局来袭,重庆如何重回巅峰?

以下是汽车城市系列报道第二篇:宁波。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

大名鼎鼎的宁波商帮,用踏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雄才伟略,兼深耕细作、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精神,把宁波打造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摇篮。

如今,宁波拥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基地称号,形成8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拥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单项冠军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冠军之城”。

在制造业的温床上,丰富完备的汽车配套产业自然扎根于此,“汽配之城”也成为很多人对宁波汽车产业的第一印象。

殊不知,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带动产业大洗牌,在汽车百年变局激烈演变之际,宁波正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逐步走向台前。

制造为基、汽配扎根

守正才能出奇

宁波精成车业公司总经理盛相杰告诉智车战略:可以说,宁波零部件的发展,支撑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凭借着极致的产品精神,宁波企业攻克了汽车零配件大量卡脖子难题,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涵盖了从模具到压铸机再到零部件乃至主机厂的全产业链,集聚近5000家汽车产业关联企业。

新四化浪潮下,汽配产业随之迭代升级,在制造业基础雄厚、汽配产业扎根的光环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于此,为汽车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2019年中美贸易形势陷入僵局后,密苏里科技大学电磁兼容实验室主任范峻教授决定回国发展,为国内芯片技术发展助力。最终于2021年选定宁波北仑区,创办德图科技,致力于实现国产EDA/CAE工具的崛起和突破,在汽车板块,德图科技主要通过技术服务帮助车企解决电磁兼容的问题。

德图科技西区商务总监铁木煜曦对智车战略表示,宁波的产业优势是公司落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宁波集成电路起步早,已集聚成势,拥有半导体基础材料、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涌现了中芯宁波、江丰电子、康强股份、比亚迪半导体等一批龙头企业,构建形成了芯港小镇、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等集聚载体,通过上下游合作,可以帮助德图科技产品更好完成迭代升级。

机缘巧合,主营自动驾驶精准在环仿真软硬件解决方案的沛岱汽车,2017年成立于上海,创始人曹鹏博士于2021年参加了中国创客大赛宁波赛区赛事,并拿到特等奖。

曹鹏博士发现,宁波拥有比较完整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集群,对于获奖企业,宁波在资金、人才、辅导、办公室、员工公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最终曹鹏博士决定把沛岱汽车开到宁波,并定位为沛岱全球总部。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宁波的汽配产业正加速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宁波已成为业内明星车企的供应后花园,特斯拉是其中典型代表,宁波基本包揽了特斯拉的压铸底盘系统,以及各种零配件,宁波均胜、旭升、华翔、拓普、东睦、继峰、双林、爱柯迪等企业均在特斯拉供应链上。

依托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四大头部企业均胜电子、宁波华翔、敏实集团、拓普集团连续多年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

正如曹鹏博士所说,“绝大多数整车制造所需的零配件在宁波都能找到供应商,这就是汽车产业的底蕴,也是发展任何一项汽车产业新技术的绝好温床。”

相比其他城市,宁波在上游拥有更扎实的产业基础和配套,在车企、城市洗牌,无所不卷情况下,唯有坚守和巩固优势产业,守正出奇,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发挥更大势能。

吉利坐镇、极氪狂飙

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产业配套足以拼出一辆完整汽车的条件下,宁波自然不乏整车厂,造车工业同样不逊色。

汽车产业是宁波市第一大产业,在浙江省占据着举重若轻的位置,整车产销量占浙江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2022年,包含吉利、极氪在内的9家整车企业去年完成产量70.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3.2万辆,占全省重量的22.4%,全国的1.9%。

不过,占据宁波汽车产量大半壁江山的,当属吉利系。

吉利汽车在宁波区域已建成前湾第二制造基地、极氪工厂、春晓、梅山、余姚五个整车制造基地,以及春晓吉利7DCT工厂、杭州湾吉利动力总成两个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其自主品牌博越、星越、星瑞、领克、极氪已在宁波形成整车生产的强大合力。

1997年,李书福从台州临海出发创办吉利,1999年就来到宁波北仑开辟吉利汽车的“第二战场”。

彼时,李书福得知宁波北仑一家日资企业有600多亩空地闲置,有可能会被政府收回。李书福多方辗转到领导面前陈述了造车的梦想和请求,几番曲折终于买下这块地。同年,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日”在宁波北仑问世。

美日有一句广告语——“美好的日子,从美日开始”。如同广告语描述,吉利在宁波开启了美好的日子,每一次转型和战略部署都离不开这块神奇的土地。

2007年发布“宁波宣言”宣布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打技术战、打品牌战、打服务战、打道德战,奠定吉利长远发展基调;2017年研究总院在宁波落成,补足宁波科技研发短板;2020年,吉利汽车集团总部、smart合资公司全球总部落户宁波杭州湾新区,向高端化进军。

宁波为吉利发展护航,吉利为宁波汽车产业站台,二者相辅相成。李书福曾说:“把吉利汽车的根扎在宁波,是看好宁波的营商环境、发展前景。宁波是吉利梦想起航的地方,未来必将成为吉利协调全球汽车业务的战略基地。”

发展总是伴随隐忧。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汹涌袭来,传统汽车厂商日渐势微,造车新势力崛起,汽车之城重新洗牌。

于宁波而言,在整车厂方面,除了吉利汽车,第二梯队尚没有出头品牌。于吉利而言,需要抓住产业变革窗口期,实现智能化破局。

双方一拍即合。2021年,承担着吉利智能化变革的造车新势力极氪成立,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投资成立,总部和生产基地均落定宁波。

自成立以来,极氪开启一路狂飙之势。成立不到三年,极氪已正式递表赴美IPO,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极氪将成为“蔚小理”之后,中国第四家赴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数据显示,目前宁波纯电乘用车产能30万辆,均来自极氪。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极氪以900亿元估值跃居全球“独角兽”30强,创造宁波历史纪录。

得益于极氪的发展,吉利在智能化的战场上崭露头角,宁波在汽车城中颠覆“汽配之城”定位,怒刷存在感,开始从幕后到台前。

厚积薄发、乘势而上

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

在汽车百年变局激烈演变之际,国内各省市纷纷摩拳擦掌,乘势而为,或创造、或重塑,掀起了火热的“造城运动”。

深圳市喊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的口号,广州市要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长沙市致力于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第一城”,合肥市正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重庆市提出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关键在于基于城市产业基础、地势特色等,制定符合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宁波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将依托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撬动产业全面升级,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目标。

具体而言,包含新能源汽车产量、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产业规模的提升,以及增加出口。宁波如何更上一层楼?

实现目标要从解决核心问题入手,破除发展掣肘。相较于上海和杭州,宁波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处于厚积而未发状态,多家宁波企业向智车战略提及人才之困。

宁波临近上海、杭州等一线、新一线城市,有着地理区位优势,同时也面临资源、人才的分割和外流,在某些方面属于在夹缝中谋发展。宁波本地高校相较稀缺,产业从制造到智造升级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尤其缺乏;愿意从杭州、上海来宁波的人才,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薪水。

曹鹏博士强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交叉学科,不只是传统的车辆工程,更加是软件工程、电子电器工程、机电一体化甚至是人工智能行业的交叉和集合。任何一个想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城市,都需首先补全产业人才分布和解决相关产业技术的“偏科”问题,思考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来补位。

为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来到宁波,政府制定了极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创造了宽松的营商环境,并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企业和研究所、高校等协同,为宁波的产业链扩充人才团队。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吸引力才无可比拟。产业集聚吸引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和人才形成双向吸铁石效应,从而提速产业发展。

一些城市通过引入造车新势力吸引配套企业和人才,比如特斯拉落户临港新片区后,临港新片区已引进超200家配套企业,周边城市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组成了特斯拉的“4小时朋友圈”。

已经有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的宁波,下一步则是顺应产业升级趋势,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引发上下游产业需求,让产业企业有来宁波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宁波正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市级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以强链、补链、延链为目标创新实施招大引强,培育壮大企业梯队,加强示范应用推广等。

“独行快,众行远”,宁波数千年来与海紧密缔结,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质,相信在汽车变革新时代,将有机会重新创造历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