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渝北:匠心技艺 赏花丝镶嵌之美

2023-11-13 09:58:24  来源:渝北区融媒体中心

日前,记者从巴渝民俗博物馆获悉,《金工细作——花丝镶嵌技艺作品展》正在这里火热展出,67套、共计100件花丝镶嵌作品向市民展现了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匠心。

据悉,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金银加工技艺之一,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工匠们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古代艺术成就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品。王彦雪 摄

银鎏金花丝点翠八仙过海过桥冠、银花丝点翠寿桃纹铃铛、银鎏金花丝点翠水晶珍珠桃子发夹……展览现场,一件件精美的金银制品让人目不暇接,展品制作技艺精湛、器物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色。据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主要精选清代和现代的花丝镶嵌技艺制成的精美器物。除了展出花丝镶嵌作品实物还通过设置展板、播放视频等方式,全面展示花丝镶嵌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衍生流派、工艺特点和制作技法,彰显出花丝镶嵌、尤其是渝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独特魅力和创新发展成果,为观众奉上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

精美的耳饰展品。王彦雪 摄

记者了解到,本次花丝镶嵌作品展将持续至12月17日,有兴趣的市民可千万不要错过。

相关链接>>>

花丝镶嵌技艺与历史沿革

·花丝镶嵌技艺主要手法

花丝镶嵌是“花丝”与“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大致分为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

·花丝镶嵌技艺流派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清王朝灭亡后,清宫“造办处”随之解散,花丝镶嵌的宫廷艺人走入民间,进入各地金银作坊和银楼继续谋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匠人们在各地继续钻研自己的手艺,进而形成了花丝镶嵌技艺的不同地域流派。

1、京派花丝镶嵌技艺

京派花丝镶嵌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宫廷技艺精华,常采用点翠工艺,所制作的器物种类丰富,造型华美精致,涵盖日常生活多种器型,题材则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主要选取龙、凤、如意、寿桃等代表吉祥尊贵的纹样。

2、津派花丝镶嵌技艺

津派花丝镶嵌技艺在继承宫廷花丝镶嵌技艺华美精致特点的同时,还受到了西洋有关技艺的启发和影响,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津派风格。

3、傣族花丝镶嵌技艺

傣族花丝镶嵌技艺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融入了傣族文化特色,其制品多应用于装扮饰品与鞋帽服装。

4、苗族花丝镶嵌技艺

苗族花丝镶嵌技艺主要分布在贵州地区,该派系多用白铜胎体进行镀银,象征着神圣,具有辟邪的寓意。

5、川派花丝镶嵌技艺

川派花丝镶嵌技艺以银丝的平填技法为主,具有无胎成形的特点。

6、渝派花丝镶嵌技艺

清朝末年,花丝镶嵌技艺流传到重庆地区。抗日战争前,重庆地区花丝镶嵌技艺以民间传统錾花、打胎等工艺居多。抗战期间,大批工匠迁入重庆,本土与外来工艺融合,吸收了平填、堆叠、烧蓝等多种技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渝派花丝镶嵌技艺。渝派花丝镶嵌技艺以精致细腻著称,花丝窄而厚,立体感十足,主要用于耳环、手镯、发簪等小物件制作。

·花丝镶嵌技艺历史沿革

花丝镶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在明代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清代之后,花丝镶嵌有了更大的发展,精品不断涌现,享誉海内外。

源于春秋: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是十分重要的手工艺门类,而金银细金工艺正是依托于青铜器制作工艺而产生。在青铜器的制作中,有一种装饰技艺叫作“金银错”,是在青铜器铸造时预先留下凹槽,然后将金或银捶打成片状或抽成细丝,再镶嵌进修正好的凹槽中,然后用锉刀磨锉平整,使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严丝合缝。“金银错”是花丝镶嵌技艺的雏形。

兴于汉唐:汉唐数百年间,在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多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金银细金工艺得到极大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工艺门类。其制作技艺也更加复杂,融入琉璃、珊瑚、玛瑙等更多材料,广泛应用于头饰、配饰等装饰品类,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特点。

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宫廷设置银作局、造办处等机构,集合全国能工巧匠,专门负责宫廷金银首饰等物件的采办制作,花丝镶嵌技艺在宫廷饰品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延续前代技法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点翠等多种手法,出现了“镶嵌”“拔丝”“累丝”等多种反映技法特点的作品。花丝、点翠与镶嵌等多种制作技艺的结合,使花丝镶嵌技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致绚丽,成为“燕京八绝”之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