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粮食产量为何连续16年领跑全市各区县?合川给出答案

2023-10-19 08:59:46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 苏畅

去年,合川粮食产量达68万吨,连续16年领跑全市各区县,是名副其实的“巴渝粮仓”。然而,该区粮食种植面积为168万亩,这一数据在全市并不突出。该区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种粮、种好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种。”这是10月17日面对重庆日报记者,合川区粮油发展指导站副站长梁少君给出的答案。

藏粮于地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梁少君表示,近年来合川区推广轮作耕作制度,不断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在全区普及旱地带状轮作耕作制度,让一块土地产生多季效益。

“旱地带状轮作制度,即将土地按一定宽度分为若干带,在一带上3月份种植玉米、大豆,10月种植胡豆;在另一带上5月上旬种植红苕,两条带上的作物每年轮流交替种植,让一块地在不同季节都有粮食产出。”梁少君介绍,这种方式能让一亩土地产出450公斤玉米、400公斤红苕、120公斤大豆、120公斤胡豆,不仅提高了粮食的产出率,还有利于培肥土壤。

得益于这种方式,今年合川产出玉米16.8万吨,胡豆1.12万吨,大豆0.72万吨,预计产出红苕15万吨。

藏粮于技

“增窝增苗”增加单产量

藏粮于地只是其一,第二个诀窍是藏粮于技——合川通过推广“增窝增苗”种植技术,提升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单产量。

“增窝增苗”种植技术,即通过制定合理的水稻窝距和行距,使水稻产量最大化。合川区通过试验发现,以机插秧的方式种植水稻,合理的水稻行距为9寸,窝距为6寸,以人工种植水稻的方式,行距不变,窝距为7寸。

依托该技术,通过人工“牵绳定距”插秧,每亩水稻窝数可达到9000窝、水稻株数1.8万株;而通过机插秧,每亩水稻窝数可达到1.1万窝、水稻株数2.2万株。与普通的水稻种植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可使每亩水稻增产40—50公斤。

与此同时,“增窝增苗”种植技术还可运用于玉米种植,使每亩玉米增产5%—10%。

合川区粮油发展指导站数据显示,今年合川区水稻种植面积为67.5万亩,总产量为34.3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7.1万亩,总产量为16.8万吨。其中,约50万亩水稻以及30万亩玉米采用了“增窝增苗”种植技术,结果水稻增产1.2万吨以上,玉米增产1万吨以上。

藏粮于种

筛选优质良种提高粮食品质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多种粮,还要种好粮。

“我们每年会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上进行品种筛选,聚焦土壤、气候等因素,遴选出适合种植的优质粮食品种,引导农民合理选用种植,提升粮食种植效益。”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合川筛选出18个水稻优质品种以及10个玉米优质品种,通过种粮大户种植示范、专家现场指导、定期举办粮油作物技术培训会、印发良种技术指导手册等方式,在全区推广优质良种,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品质提升。

李正勇是隆兴镇滴水村的种植大户,今年他种了600余亩水稻,品种为“晶两优1212”和“C两优华占”。“这两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好,卖价高,抗病害能力、抗逆能力、抗倒伏能力等有突出优势。”李正勇说,“今年我种的稻谷每公斤能卖近5元,价格是普通水稻品种的近两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