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许多人正急得抓耳挠腮地抢票、订房。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像酒店一房难求啦、12306又卡啦…等等,不一而足。根据客流监测,预计这个长假,将有1.9亿人次铁路出行;平均每天有1.55万架次航班,奔赴行程;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同比2022年,至少增加四成。假期最大压力交给交通,其次就是酒店。重庆,也有望度过一个“史上最热”的黄金周,迎来4600万人次的打卡人群。
这次悠长假期,一共8天。而铁路的客流高峰,前后各有延伸,从9月27号到10月8号,一共12天,比历年国庆假期都要长。车票开售第一周,就卖出了1.3亿张火车票。
除了铁路之外,其他出游路径,恐怕也不轻松。飞机将比今年“五一”假期拥挤7.1%。高速公路假期首日车流量可能突破历史最高值。预计重庆高速路网的日均车流量,将超过183万辆,比平时多出100万辆。
假期出行“大军”给交通带来了压力,也拉满了各方的期待值。据携程统计,今年十一,目的地为重庆的假日旅游订单,比去年增长了533%。热门酒店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直翻两到三倍。
而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潮,重庆下足了功夫,准备了259项活动,让人来了就玩个“乐不思蜀”。乡村主题游、音乐节、演唱会。还有一系列的“夜不收活动”:夜景、夜购、夜游、夜娱——想要尝试夜夜笙歌,来重庆就对了!总之,重庆的目标是,继续当好“最宠游客的城市”,怎么“宠粉”怎么来。
节日里流动的中国,折射出旅游市场的熙熙攘攘。尤其是经历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向往“诗和远方”。以今年的五一假期为例,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80.82公里,同比增加 81.59%;跨省游客达24.5%,比例提升 15.5%;超八成游客的出游距离,在100公里以上,这个比例,也提高了9.73个百分点。人们愿意往“远”了走,从机率上说,每座城市都有机会迎来八方客。“出圈儿”的密码是,满足大家“走得更远、停得更久、玩儿得更小众”的新需求。
来重庆看什么?轨道穿楼?那不过是轨道列车经过的日常一站。看重庆,需要更复杂的视角。轨道穿梭于城市里,不止穿楼,更是穿云入雾、翻山越岭,承载着普通人为生活打拼的努力,一趟一趟开往春天。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这个以山闻名、因雾遐迩的历史名城,一座座桥梁,姿态万千地矗立在山水之间,串联起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走进重庆深处,城市开始折叠,道路肆意环绕,凌空而去。楼高、直冲云霄,解读着重庆人对地势的不屈。霓虹璀璨,这里有现代都市的发展脉动。大江东去,亘古不变,如同交通茶馆里的老茶,滋味悠长,品一口,满嘴都是对往事的回望。
最近揭晓的第三届重庆文化旅游摄影大赛,张坤琨的《封桥迎客 宠粉都市》,拿下了一等奖。在他眼里,重庆最适合的是漫游,是来了、别急着走。
旅游消费,是“可选消费”。意思就是:可选、可不选。这是个散客自由行的时代,人们用脚投票,人人都是游客,人人也都是推广大使。口碑的“风”往哪里吹,哪里就会吸引到跟风的脚步。最新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全国前十,重庆再次登榜,算是这一榜单的常客。不过,今年的竞争尤为激烈。江山代有人才出,城市之间也各领风骚。
工业城市淄博,靠着烧烤出圈儿,一跃成为“五一”的旅游首选地,旅游订单同比增长了2000%。淄博以街边烤串儿,演绎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现实版,在疫情后的复苏期,引发共鸣。此番走红,适逢其时。街边摊数不胜数,为什么就一个“淄博烧烤”能火呢?首先,烧烤在当地是夜经济的主推,多个行业为烧烤“抬轿子”,由此也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这并非孤例。同样的例子,也在各地上演。疫情后,恢复奔跑的“重马”,掀起了全国跑友打卡重庆的热潮,带动体育消费市场“狂飙”。
端午龙舟大赛,水上漂移、弯道超舟,激起一片旅游市场的水花,把佛山叠滘送上潮头浪尖儿。
旅游越来越像个多面手,文化、体育、农业,碰到什么、融合什么,不断衍生新的业态、新的产品,催生新的产业、新的赛道。网红“流量”变成消费“留量”,检验一个城市的综合能力。从听取“哇”声一片的景观惊艳,到沉淀、落地,成为不断提升的城市文化,把每一个游客都变成粉丝。这样的城市,自然稳居“目的地”榜单。
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魏鹏教授看来,大山大水,是重庆旅游发展的最大底色。要顺应旅游者出行从“游山玩水”转变为“自在松弛”,旅游计划从“周密详实”转变为“未知惊喜”,出游体验从“到此一游”转变为“深度在地”,打卡目的地从“热门主流”转变为“小众独特”的趋势。跳出狭隘的“门票经济”思维,创新旅游体验与消费场景,推出更多体验性的双节旅游产品,要把重庆城里城外、山上江边单一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做足“旅游+”,实现产业联动“高融合”“高效益”。
假日流量,犹如“送上门儿”的机会,轻松就能蹭热度。但短期热度,最容易散去。真正的机会在于,趁着热度、趁热打铁:打造城市名片、打出城市知名度,顺道,把“宠粉”的组合拳,转变为:城市功能的全面升级,文旅产业链不断补齐。即便流量退潮,也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增量。这也是假日经济背后的逻辑。
(第1眼-重庆广电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