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潼南:“三部曲”打样国家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

2023-09-21 14:57:2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李文萍 方 向

骄阳似火、稻谷飘香,八月的重庆潼南区,又迎来金秋好“丰”景的时节,在龙形、宝龙等镇街,39万亩金黄的稻田翻滚着层层稻浪,一台台收割机有序作业,确保颗粒归仓,一片繁荣……

▲ 重庆(潼南)农科城

自西向东,从北到南,金灿灿的油菜花“绣”出活力大地,集中连片、茂密成林的柠檬酝酿着整年的丰收,绿白相间、阡陌纵横的蔬菜基地织出彩色锦帛,活跃的稻虾、稻鱼欢快畅游,五彩缤纷的药材花热情地“接待”勤劳小蜜蜂。

潼南深入推进现代种业改革提升行动,坚持“高端、高质、高新”方向,加快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现代农业的模式正在上演,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这个粮油大区、绿色菜都、柠檬之都的农业大区,经过多年的持续谋划和发展,变身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等多重殊荣的农业强区。

“我们正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发展机遇,坚持改革创新、市场导向,加快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围绕高质量制造业、高效现代农业、高能级城市、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高标准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奋力打造成渝中部崛起增长极。”潼南区委书记文天平说。

以集群构建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

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今年以来,潼南区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发展潜能,加快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发展加工主体,推进科研创新和市场品牌培育,正加速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排头兵,农业农村工作成绩亮眼。

记者在潼南高新区的檬泰生物科技车间看到,柠檬鲜果在经过冷磨、精油提取、黄酮提取和榨汁等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柠檬精油、柠檬烯、柠檬汁、新型果胶等多种高附加值产物,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

能成为全球三大柠檬产地之一的“国际柠檬之都”,小小柠檬背后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规模化、链条化、融合化的优势产业集群,是潼南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种植区域覆盖全区21个镇街、115个村居、5万余户农民,全区出口量超过5.5万吨,占全国出口的40%以上,综合产值超60亿元;依托潼南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培育柠檬加工企业32家,形成汇达柠檬、檬泰科技“双龙头”加工链,引进重庆雪王农业有限公司,正在加紧建设占地128亩的柠檬储存加工厂,规划加工储存量10万吨,今年9月即可投产,集技术研发、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柠檬全产业链条日臻完善;“柏梓柠檬小镇”“柠檬博览馆”等乡村旅游基地、农业休闲旅游环线越发成熟。

▲ 桂林蔬菜基地

如今,潼南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聚焦延长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柠檬产业集群,彰显出“国际柠檬之都”的担当和作为。

柠檬产业是潼南区农业发展的缩影。全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农业,持续在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上下功夫,加快推动全区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和现代化发展。

跟大多数重庆区县大山大川不同,潼南地势平坦,浅丘地貌特征显著,涪、琼二江贯穿全境,境内有大量冲积平原,具有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是重庆市蔬菜保供核心基地和粮油大县。

全区立足优势,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做强粮油、蔬菜、柠檬、特色经果、中药材、养殖等“一主两辅多元”产业,逐步形成北部丘陵山地粮油产业带、中部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带、南部中国柠檬核心产业带,以及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片区“三带一片”乡村产业示范引领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在全市现代化农业方面释放“示范效应”。

立足产业布局,潼南区聚合力量,补足短板,全面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技专业化服务队伍、农资专业化服务、职业经理人,推动农业耕种收产加销一体化托管服务,打造具有潼南特色的社会化服务品牌;实施“双十双百双千”行动,重点引进培育种业企业、精深加工企业、科技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明星家庭农场30家、示范合作社30家;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国土整治等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率达到74.2%,提档升级3万亩,宜机化率达到61.5%,破解“人、地、钱”等多重难题,铺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2年,潼南区农业增加值91.05亿元,增长5.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9元,增长6.5%,奋力实现了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以重大项目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潼南不断强化油菜制种基地建设,加快长江上游种质创制(油菜)大科学中心中试基地、中一种业科研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先正达、隆平油料、岳麓山、中一等龙头制种企业扩大油菜、蔬菜制种规模,为建成长江流域油菜制种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在潼南基地培育生产的“庆油”系列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培育的“庆油8号”含油量高达51.54%,实现了“两碗菜籽可榨出一碗油”的目标,是目前我国冬油菜区审定或登记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刷新中国冬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2022年,潼南区获得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的荣誉称号。

由此,潼南区逐步构建起“科创—制繁种—产业”种业发展新生态,加速迈进全国制种大县(区)行列。全区累计制种面积达7.3万亩,总产量657万公斤,带动当地制种农户亩均增收超千元。

种业创新是潼南区强化科技引领支撑的着力点之一。事实上,潼南区抓实抓细先行先试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已获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

整合多重创新要素和平台,促进产业链、资源链的培育和完善,“立足成渝、辐射西部、全国知名”的西部农业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重庆(潼南)农科城应运而生。

2022年10月,重庆(潼南)农科城启动建设,规划面积涵盖太安—柏梓片区约10平方公里,以琼江和涪江示范走廊为拓展区,潼南全域农业及相关产业区为推广区,集智慧农业、特色种业、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创新于一体,到2035年力争打造成西部丘陵山区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引领区、全国重要的特色油菜制种高地、现代山地农机装备研发的推广基地、丘陵山区智慧农业示范引领基地。这是重庆目前唯一的农业科技城。

据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科城的建立为农业企业搭建了资源整合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从原先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协同攻关。全区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深化跟市农科院、西南大学、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激发农科城的活力,打造西部丘陵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引领区。

农科城的建设只是潼南区涉农重大项目之一。2022年,潼南区高质量落实一系列重大农业项目,完成琼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涪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规划编制,配合做好“新农城”建设,全面启动蔬菜小镇、柠檬小镇项目建设,完成旭日东升项目方案编制,构建“一镇一园”发展格局,推进共享农场(庄)建设等等,不断提升项目资金争取能力,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以产业空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

摊开潼南区的产业地图,涪江流域沿线平坝,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琼江流域沿线河谷地带,柠檬和“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日渐兴盛;渝遂高速沿线,花椒、特色经果产业日新月异;潼北丘陵地区,中药材、粮油、特色经果等产业蒸蒸日上;南部山地,畜禽、姜椒等产业一日千里。

▲ 崇龛油菜花海

全面开花的产业空间格局是潼南区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全区按照“面上稳步推、点上求突破、集群拓能级、龙头打主力”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双核、两廊、三支、多园”乡村振兴空间发展格局,其中“双核”即太柏片区乡村振兴示范核心区、大双片区乡村振兴示范核心区;“两廊”即琼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涪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三支”即古溪、柏梓、塘坝3个乡村振兴示范支点镇;“多园”即23个镇街“一镇一园”“一镇一景”“一镇一特”,产业空间格局日益完善、不断优化。

全域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集群化、融合化等效益不断凸显。预计到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将突破160亿元。产业链条更加完备,一二三产业融合成效显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达到27%,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突破46亿元。

围绕产业的空间布局,全区的农业农村同步发生全面变革。全区积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坚持党管乡村、产业发展、村民“自治”、和谐稳定、积分制管理等,切实搞好乡村治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强化资本嫁接,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获得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如今,潼南区这样的村庄随处可见——

柠檬、花椒、药材、桑葚、蔬菜等基地接连不断,乡村产业兴旺发达;地势平坦开阔,绿树成荫,池塘环绕,条条乡间小路纵横交错,栋栋白墙黛瓦小楼林立,乡村美景宜居宜游;村民休闲聚集,聊天南海北,畅想美好生活,笑颜洋溢在幸福脸上……

潼南,这个昔日的农业大区正昂首阔进,向着农业强区迈进。由壮大的产业产生杠杆效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的崭新局面,为重庆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