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润滇活水 强农领军

——农行云南省分行支持三农高质量发展记
2023-09-08 09:24:27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从鲜花到牛油果,从普洱茶到咖啡……如今,“滇”味十足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造就这些优质的农产品,离不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千万农民的默默耕耘,也离不开以农行云南省分行为代表的涓涓“金融活水”。

“水”到之处,百业俱兴。自1979年立行之始,农行云南省分行便植根三农,志存云岭,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助农、兴业的精彩华章。而今,农行云南省分行砥砺前行,勇挑担当,为支持云南三农高质量发展蓄力,为助力乡村振兴赋能。

“农行云南省分行结合主题教育,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练强内功,倾力打造‘市场竞争力强行、绿色金融示范行、平安和谐边疆行’3张名片,为服务云南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推进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等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供给。”农行云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求夏雨说。

润滇活水,强农领军。农行云南省分行继2022年9月存贷总量在省内可比同业和系统内边疆分行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之后,截至今年8月末,主体业务发展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领跑同业,各项存款余额60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51亿元。这些数字,是标志,是里程碑,是新起点,更是实力和担当的最好诠释。

近日,记者追随云南农行人的脚步,踏歌云岭,走乡村、访农户、进基地、看企业,从点滴间,在细微里,真切感受农行云南省分行支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律动,见证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每一个足迹。

特色产业强活力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这里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这里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这里就是著名的“春城”“花都”——昆明。

从“春城”到“花都”,名称变化的背后是昆明用40多年的时间,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动力的真实写照。一朵“云花”,香飘全球,农行云南省分行功不可没。育种、栽培、设施、加工、销售、物流……“金融活水”早已流淌进花卉产业链的深处。

到7月末,农行云南省分行投放支持花卉产业发展贷款余额6.82亿元。

在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有一座月季育种“产研小院”。这是月季遗传育种专家、云南艾蔷薇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淑斌亲手打造的。云南花卉产业如今风生水起,但种苗、种子依然是最大的痛点。晋宁区每年需花卉种苗约3.8亿株,而超过3亿株仍需巨资引进。

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烧钱的活儿。“从2006年开始,农行每年会给我提供30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用于月季种苗研发。”李淑斌说,“这缓解了我的资金压力,让我更有信心去培育好中国人自己的月季‘芯片’。”

对于花卉产业来说,既需要绽放在田间地头,也需要及时送达千家万户。一朵“云花”的“旅程”,离不开万千花农,更离不开庞大的市场交易体系。农行云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春雨表示,市场与花农二者密不可分,又相互作用。农行借助市场数据、信息优势,及时掌握花农发展动态、资金需求,第一时间主动将服务送上门。

2019年,农行昆明分行与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七彩云南·云花贷”项目合作协议》,在交易中心会员筛选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搭建授信模型自动审批贷款额度,至今已发放“云花贷”2000余万元。便利花农,又滋养产业。

走进昆明国际花拍中心的拍卖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地询价竞拍,让每一朵鲜花都能拍卖出最佳的市场价值。来自楚雄州禄丰市仁兴镇白龙井村的袁方,既是供货商,也是花农。她告诉记者,家里种植的50亩大棚,最缺的就是流动资金。“不过,这几年,每年都能通过花拍中心贷到农行40万元的‘云花贷’,不用为资金发愁,就能专心发展产业。”

农行昆明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陈玉兴表示,农行昆明分行对“云花贷”进行了迭代升级,提升了贷款额度,为有迫切资金需求的花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只需在手机上自助操作即可进行放款。

小细节写满大手笔。如今,在农行“金融活水”流淌的地方,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食用菌、乡村旅游、烟叶、蔗糖、天然橡胶等云南15个重点特色产业正拔节生长,绚丽“绽放”,其中不少产业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0亿元。

绿色发展新动能

云南是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生态安全尤为重要;云南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与挑战并重的省份,发展尤为迫切。对于农行云南分行而言,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答好这个问题并非难事:以打造绿色金融示范行为抓手,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金融服务之中,为生态植绿、为发展造绿,助力地方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子。而关键在于如何在金融支持云南三农高质量发展中落到实处,且见实效。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以茶和咖啡等闻名于天下。这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森林覆盖率达74.6%,是云南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全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也是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多年来,农行普洱分行不断提高金融供给与绿色发展的适配性,通过创新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出了金融支持生态价值转化、产业发展的路径。2023年2月,农行云南省分行与普洱市人民政府签订《绿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农行为普洱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金融支持迈上了新台阶。

驱车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行至普洱市澜沧县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景迈山古茶林,雨后空气清新,山景秀丽。与农行合作近20年的澜沧古茶公司,在景迈山区域拥有5000多亩优质茶园,是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企。其绿色发展的烙印最为深刻,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也最为清晰。

年逾古稀的澜沧古茶公司董事长杜春峄精神矍铄,聊起过往,侃侃而谈。“1998年国营的普洱茶制茶厂改制时,我带着当时愿意留下的十几个工人成立了现在的这个公司。”杜春峄说,2004年,公司开始与农行合作。如今,公司的销售额每年能达到5亿元左右。

“为扶强企业,农行普洱分行推出了‘茶企贷’‘茶农贷’‘茶商贷’等,覆盖公司上、中、下游客户群。”农行普洱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王欢说,“茶企贷”余额1.49亿元,“茶农贷”余额1.26亿元,受益农户2815户。

一杯普洱茶,溢满清香。一片片叶子背后是一株株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茶树,是一座座生机勃勃的青山。在青山之上,不只有茶树,还有红彤彤的咖啡果。

走进普洱市思茅区的爱伲庄园咖啡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咖啡生豆在现代化烘焙设备中获得“新生”,浓郁的芳香弥漫在整个车间中。

公司负责人何跃军深有感触地说,公司现在的变化都得益于农行提供的设备更新贷款。有了贷款,爱伲庄园咖啡深加工生产线提升改造项目,实现了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加工量已从600吨提升到了1440吨,销售收入较同期增加近700万元,到达1300万元。更重要的是,新的设备更加环保。

生态和经济,历史与未来,都浓缩于这一片小叶子和一粒咖啡豆上,凸显出绿色发展脉动。正如农行普洱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邱玮所言,投入普洱市的每一笔贷款,都带着鲜明的绿色印记。

助农增收显担当

“下乡不洋,进城不土。”农行云南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耿帆对前几年和同事一起下乡工作时,老百姓送给他们的这句话记忆深刻。奔走在云岭山乡,风雨无阻,坎坷无畏,每一位农行人怀着助农、兴农的理想,只为让农民增收路子更宽些,日子更富些。

农民增收尤其是脱贫群众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云南省在出台的《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明确,强化金融扶持,落实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将“富民贷”试点范围扩大至88个脱贫县,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予以贴息补助。

让农民增收有奔头,农行云南省分行责无旁贷。

将“富民贷”单户金额提升至20万元;贷款期限由5年内延长至最长可达10年;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由必须建立降低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精准匹配农作物生产周期和农户扩大再生产需求;指定县级支行选定重点支持区域和产业,开通绿色办贷通道……一项项实打实的措施,让“富民贷”快速扩面增量。到今年7月底,农行云南省分行“富民贷”余额32.48亿元,较年初增加23.54亿元,受益农户近3.5万户。

说起贷款的好处,家住昭通市洒鱼镇大桥村的余文贵感触颇深。在2019年脱贫后,余文贵开始种果树、办养殖场,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说,在最缺发展资金的时候,是农行帮了他一把。今年开春的时候,余文贵又向当地农行申请了13.4万元贷款。

除了“富民贷”“花农贷”等直接帮助农户的“惠农e贷”金融产品之外,农行云南省分行还注重其支持的农业企业产生的联农带农效应。在对农业企业放贷审核工作中,联农带农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热带作物为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在这里,澜沧江奔腾而过,大片的夏威夷果林郁郁葱葱,橡胶林木中新割采的橡胶像牛奶一样雪白。

绿野农林集团位于景洪市勐养镇,从事夏威夷果生产,也是受益于农行贷款的企业。“我们公司从2008年开始同农行合作,那个时候还是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为500万元。”企业负责人张淞说,如今扩大了规模,拥有1万亩的夏威夷果生产基地,直接带动5800多农户实现增收。

小小的夏威夷果中,蕴含的是巨大的助农能量;茫茫的橡胶林里,古老的茶山上,斑斓的水果园间,茂密的咖啡树下,亦有不少助农、兴业的动人故事。在金融支持三农高质量发展前行的路上,农行云南省分行正向着绿水青山的呼唤,向着千家万户的期盼,勇往直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