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第1眼 | 垃圾减量 “无废”有道

2023-08-01 11:38:33  来源:第1眼

8月1号起,《重庆市一次性用品目录清单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吃饭、下馆子,别再指望店里配有“一次性”的筷、勺、刀、叉。打尖儿、住宿,也别期待“日用品大礼包”。酒店“6小件”升级成了“9小件”,除了常规的“一次性”牙刷等,“不免费”清单里又添了“三样”。总之,要么自己带,要么接受“循环用”。“一次性”用品浪费居多,减少使用,生活垃圾从源头上“减量”,这是为了让垃圾分类,能松口气。

减量!

让垃圾分类“松口气”

垃圾分类,是一个浩大的工作量,我们要尽量让它变得容易一些。这是小区里的垃圾投放点,雨棚、照明、洗手池,一应俱全。扔垃圾,无惧风雨、不怕天黑,扔完、手一洗,干干净净。智能垃圾柜,刷刷脸就能开盖儿。重庆正在升级生活垃圾投设施。中心城区98%的垃圾点,已升级完成。

接下来,是垃圾的二次分类,尤其是有害垃圾,更需小心对待。渝中区的有害垃圾暂存间,最近刚刚投用。这里,可以存下渝中区所有社区的有害垃圾,并进行更精确地对号入座。

二次转运,轮到“压缩箱”牵引车登场了。智慧系统自动操作,对车内垃圾进行竖式压缩。进入接驳转运区,由“龙门吊”完成“箱箱”对接,在90秒内,把两个15吨重的压缩箱,组合到重型运输车上。

分类后的垃圾,各有归宿。以厨余垃圾为例,它们将被送进生产车间,筛分、发酵,变成沼气,再送回加气站。在重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已达45%,垃圾实现了“零填埋”,闲置的填埋场华丽转身成了公园。源头减量、中间严管、尽头循环。让城市垃圾的去留,开启“轻松模式”。

减污!

一次性塑料“占大头”

用一次就丢的东西,自然越便宜越好。这也决定了“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占大头”。“世界环保组织”数据:中国每年产生“废塑料”6000万至7000万吨,近半数都是“一次性”制品。为了狙击白色污染,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限塑令”首先拿超市的购物袋开刀。2008年开始,“免费”购物袋就不能再当做“羊毛薅”了,“掏钱买”这个动作,直接让塑料购物袋少用三分之二。2020年,“限塑令”2.0版本又来了。解决白色垃圾,绝非一蹴而就,需要耗费时间,点滴改变。

环保公益片里的镜头触目惊心。一个塑料袋,要完全降解大概需要三、四百年。在这之前,它早已进入地球的循环系统,通过空气、水或者食物链,回到我们身边。白色污染,已经成了地球的公敌。中国早已进入“限塑时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得到了很大遏制。人们对“限塑”的自觉意识慢慢形成,并扩展到更多的领域。

比如农用膜,用后会破损,回收时特别麻烦,但现在,村民们已经习惯“多一个后手”:把烂在地里的农用膜,拾掇拾掇,送去代收点,换日用品或回收款。这些回收的农膜,将进入再生资源工厂,变成再生塑料,反复利用。重庆在回收废弃农膜上,已位居全国前列,回收率超过90%。

随着快递等行业的发展,“限塑令”面临新的挑战。普通快递纸箱,为了密封,缠满一圈又一圈的塑料胶带。而画面中这两个纸箱,浑身干净清爽。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新式封口的快递箱获得了金奖。玉米淀粉做的拉条,可降解、还可循环用,“一次性”塑料的两大弊端,被一次性解决。

降碳!

科技赋能 无废“有道”

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的体量、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往往密切相关。改变的变量,也藏在这些方面。重庆作为首批“无废城市”试点之一,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不少门道,握有一手新技术,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工业烟气,温度高、粉尘多,是PM2.5的主要来源,排放在空气中,造成污染。但如果能够回收利用,那不就是变废为宝了吗?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让这一构想成了真,把烟气中的高温存储下来,再净化除尘,可以拿去发电、或给城市供暖。

工业污染物,是制造业发达的城市“避不开”的副产品。重庆是首批“无废城市”试点,解决“工业固废”,是一道高分大题。一边抓废物利用,一头连着绿色转型。在美心的智能工厂,绿色理念从环境延至生产线,20多项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污染。预计2023年可节能30%,碳排放减少3800吨。

大足的这家企业,专门回收电子产品,业务遍布周边。重庆与四川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审批时间由一个月缩短为5天。“废电池”等46种列入“白名单”垃圾,将更快进入回收循环。

“无废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绿色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对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无害处置,将之对城市的影响降至最低。

重庆特色的低碳之路

在重庆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低碳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付乾教授看来,重庆的绿色低碳之路,须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在“重庆特色”之上布局未来赛道。

重庆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低碳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付乾 教授

谈到低碳发展,大背景是碳中和。我们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基本要达到80%。未来的技术,肯定是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体,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电。我们重庆在打造绿色低碳科创高地的时候,肯定是要围绕这三个。此外,就是要结合交叉学科的一些发展,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的技术。我们可以围绕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以及云贵川整个西部地区,布局关键技术,发挥区域优势,可以实现一个合作共赢。重庆可以更多地发挥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在新能源和储能领域等关键装备的开发技术方面,提供重庆的一些特色。

环保倡议越来越多的形成条文、成为共识,说明我们在重视环境问题、在正视自己的责任。保护地球,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宏大命题,但其实,做起来没有那么难。例如:自备一双筷子、多带一把牙刷,这些都能“顺手”做到。而这每一个“小小的”环保举动,都是对整个社会以及未来的善意,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1眼-重庆广电报道)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