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记者 白源媛)7月19日,记者从重庆市全民反诈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上半年,重庆市公安机关共移送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嫌疑人7800余人,破获案件4400余起,追赃返还1.94亿元。同时,预警劝阻492万人次,平均案损同比下降2.6%,损失总金额同比下降6.3%,较去年同期减少3800余万元;损失百万以上案件数同比下降21%。
五类案件高发 受害群体范围扩大
重庆市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副指挥长、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罗勇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重庆市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副指挥长、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罗勇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高发易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别主要是:刷单返利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虚假征信类,虚假购物服务类,以及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这5类手法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占了全部电诈案件的72.95%,其造成的损失占全部损失的77.82%。
发案最高——刷单返利类诈骗。占整体发案的1/3左右。诈骗分子通过聊天工具发布刷单兼职广告吸引目标人群,或拉入群里称做任务可以返利。在受害人获取小额利益后,一步步再让其加大投入,最后“以任务单未完成”等拒退本金。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和待业人员,受害者群体由原来的女性为主变化为男性占53%。
造成损失金额最大——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所造成损失占总体损失金额的三成以上。诈骗分子通过冒充投资导师、金融理财顾问;有的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受害人确定婚恋关系,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诱导受害人在虚假投资平台开设账户进行投资,并对受害人前期小额投资试水予以返利,受害人一旦加大资金投入,就会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员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近期发案攀升最快——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和虚假征信类诈骗。诈骗分子冒充电商或物流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卖的商品因违规被下架,或被误操作“开通会员”将被扣费,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取消会员”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等方式,指导受害人转账汇款。受骗人群多为经常在电商平台网购的消费者或电商平台的店铺经营者。
事前或事中干预阻断 严守百姓钱袋子
据悉,为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关口前移,警方开展了反诈预警劝阻工作。在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过程中,通过分析研判,发现即将或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潜在受害人,根据其被骗风险程度的高低和被骗手法类型,分级分类发出预警劝阻指令。民辅警将在第一时间对指令进行处置,以短信、人工或AI电话以及上门等方式对潜在受害人开展反诈宣传、预警劝阻,以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别是案损金额巨大的案件发生。
当前,重庆市已经建立了市、区(县)反诈中心、派出所三级联动预警体系,同时发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每天平均预警2.7万余人,见面劝阻近千人,成功避免了多人继续遭受损失。
警惕带+或0前缀来电 主动开起“防骚扰”功能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陈迅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今年上半年,不法分子利用境外号码实施诈骗的案件频发,造成群众财产巨大损失,而带+或0前缀的都是境外来电。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陈迅建议广大市民,如没有接收境外来电的需求,可以开启手机上“防骚扰”功能,主动拦截国际号段,降低被骗风险。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广大市民可通过三步避免受骗。第一,不泄露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点击陌生链接,特别是不要随意下载不明APP以及和陌生人共享手机屏幕。第二,一切陌生来电或网上联系要求您进行转款或贷款操作的,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第三,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关注警方公众号,了解学习反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