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张现伟: 让重庆人吃上本地产优质稻米

2023-05-09 10:13:41  来源:重庆科技报

人物简介

张现伟,中共党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优质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委会委员,重庆市遗传学会理事,重庆市级科技特派员,重庆市人社局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南方农业学报》青年编委、审稿专家,《杂交水稻》特邀学术编辑、审稿专家。先后主持(主研)省部级科技项目21项,培育水稻优质亲本10个,选育耐高温伏旱优良品种18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制订重庆市地方标准3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

张现伟(左二)与科研团队成员在田间查看优质水稻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编者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是青年科技人才中的先锋力量,在建设科技强国和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本报推出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科技创新主战场上的精神风貌。

4月的海南陵水,海风拂过,稻浪滚滚,连片的水稻泛着金黄,静静等待收割。

此时,在位于海南省陵水县英州镇的重庆南繁基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优质稻研究室主任张现伟望着即将收获的优质稻种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每年的3月和4月,我们都要来重庆南繁基地开始为期半个月左右的水稻新材料生态筛选与收种环节。”张现伟说。

海南被誉为“育种天堂”,这里温暖的气候,可以实现喜温农作物的加代繁殖,使水稻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以上时间。张现伟与同事们一道,像“候鸟”一样每年准时来到重庆南繁基地开展水稻育种筛选等研究,然后把优良的水稻种子带回重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是有大量张现伟这样的农业科研专家长期辛勤工作,让千千万万重庆人民吃上了本地产可口清香的优质稻米。

结缘水稻

在稻田和实验室里寻求快乐

与重庆有缘,与名师有缘,与水稻有缘。“在重庆这方热土上,我收获了许多。回想起来,令人欣喜。”张现伟说。

2006年,张现伟从河南考入重庆大学。从北方到南方,最大的不适应是饮食习惯,河南的主食以面食为主,重庆的主食以大米为主。而正是一个很少吃大米的河南小伙子偏偏喜欢上了研究水稻育种。

“喜欢上吃大米饭,还有一段佳话。”张现伟告诉记者,在重庆大学有一位知名水稻专家郑家奎,他不仅是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还是农业农村部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专家组成员。在郑家奎的影响下,张现伟师从名师,从此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米饭的口感品味好不好,不仅与水稻产地有关,还与水稻的品种息息相关。那时,张现伟就立志要认真学习水稻良种培育技术,培育出适合重庆人自己口味的优质水稻。

“第一次走进试验田,看到各种陌生的水稻,才感到水稻品种如此之多,其中的奥秘不少。”张现伟说。

张现伟坦言:“不是所有的水稻都能繁殖,都能育出优质的品种。”随着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认识了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杂种优势强的三系杂交稻种子。

白天,张现伟一头扎进稻田和实验室里,观察水稻雄性取粉情况,记录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对水稻育种的影响。晚上,张现伟在灯光下,认真阅读水稻知识的书籍。

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作,容易让人感到厌倦和疲劳,但对张现伟来说却有自己的克服办法。“慢慢地,我发现水稻不仅能生产出好吃的大米,还有很多学问和研究空间,从枯燥乏味的田间工作变成了在实验室工作,进入了自己思考与实践的农业科研领域,所有的寂寞就会烟消云散。”张现伟说。

每当自己的辛苦得到导师的表扬,科研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认可,那一刻张现伟内心就无比高兴,快乐伴随着稻香日益倍增。

技术创新

探求适合重庆种植的优质水稻

2009年,张现伟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大学毕业,进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简称市农科院)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

“市农科院渝优水稻科研团队首席专家李经勇研究员利用稗草基因导入水稻创制的远缘杂交型复粒稻取得了可喜成绩,对我后续科研帮助很大。”张现伟说。

远缘杂交是不同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运用到水稻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张现伟对这种既能提高着粒密度又具观赏性的水稻新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向市农科院申报并立项了远缘杂交型复粒稻科研项目。

张现伟介绍,这是他工作以来主持的首个科研项目。为了顺利推进科研项目的实施,张现伟专程到海南重庆南繁基地,日夜蹲点在科研一线。一天下来,炙热的阳光烤红了他的脸庞,海风拂过时还瘾瘾作痛。

在海南重庆南繁基地的40多天里,张现伟的脸晒黑了,人也瘦了。他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重庆创制了2粒、3粒、4粒、5粒等籽粒不同簇生型复粒稻材料的基础上,成功完成了2个复粒稻构图群体的取样、调查、统计、评价工作,研究成果在《植物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不同簇生型复粒稻的成功给了张现伟极大的鼓舞。他说:“复粒稻研究让我走进了水稻科研的大门,进而又对团队自主创制的带有稗草有利基因的水稻不育系——‘渝819A’产生了兴趣。”他结合重测序等生物新技术应用,从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上挖掘了其光合效率高的特性,该项研究获得了重庆自然基金项目支持。

水稻远缘材料研究的成功,让张现伟实现了从一名研究生向水稻科研专家的转变。

“十二五”以来,两系杂交水稻在重庆稻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重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市农科院此项探究还是一个空白。张现伟瞄准了这一新研究领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

“他年轻有活力,爱动脑筋、喜欢独立思考。”市农科院研究员李经勇如是评价张现伟。

2014年,在市农科院李经勇研究员等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张现伟正式启动了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科研项目。

“当年,项目启动后,没相关技术储备、没种质资源、没配套设备、没团队、没项目支持,唯有激励和自信。”张现伟回忆当时领受任务情景时说,重庆气候条件复杂,能不能成功心里没底。

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张现伟很快提出了“生态育种、优质育种、高效育种”的育种思路,并开始阅读大量介绍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书籍、查看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学习。但他发现有些现成的技术模式并不适合重庆生态水稻育种,于是决定在生态育种的整体思路下,对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从不育系、恢复系、新组合选育再到新组合制种,甚至在再生稻筛选和种植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系统的思考。

几年下来,张现伟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在两系稻技术创新上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完成了我市生态气候下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体系的再构建。

同时,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上,鉴于重庆水稻生长前期寡日照的特殊生态和低氮种植习惯,选育了前期宽叶、后期卷叶的动态型新材料,破解了寡日照低氮种植下两系稻优势不强的难题。2018年,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团队获首批入选市农科院“十大青年创新团队”。

2022年,重庆出现罕见极端高温。张现伟带领团队冒着酷暑对1000余份水稻资源在田间逐个剥壳筛选评价,筛选出了一批水稻灌浆结实期高温伏旱胁迫下结实率高、稻米品质优的高温钝性优质新材料,找到了解决重庆高温伏旱区破解低海拔区米质差这一难题的希望,以及可行性和技术途径,该项研究也获得了市农科院2023年度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

科技服务

让新技术在巴渝大地开花结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不仅要求品质好口感好,还要绿色健康。如何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首先要选良种。”张现伟说。

前不久,一场科技下乡服务在巴南区姜家镇举行。张现伟在现场为群众进行了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及绿色种植技术培训。这是他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的一个缩影。

科技服务农业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专业从事优质水稻研究的科研人员,就是要把最先进、最优良、最适合重庆农村种植的水稻进行推广,让农民增收,让市民吃上口感好的大米。”张现伟说。

2022年3月以来,张现伟先后担任第三批、第四批重庆市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多次率市人社局专家服务团深入云阳县清水乡七里村、大阳镇大树村,支招清水乡和大阳镇等地优质水稻产业发展。

专家组一行先后对清水乡、大阳镇、七里村水稻种植区域的地理环境、生产现状进行了现场走访和调查研究,并针对当地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品种多、品种杂、质量不高等现象,先后与重庆厚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阳县大阳乡红星大米加工厂的负责人形成了“开展高品质水稻新品种的小生态筛选、水稻直播种植技术的高产示范与技术推广、优质水稻的品种—品质—品牌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共识,通过示范种植“渝香203”“渝香优8133”等高品质水稻品种,建设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水稻轻简栽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实现每亩增产稻谷10%左右,每亩节约成本200元的目标。

张现伟是市级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近年来,他长期服务于云阳县、梁平区、巴南区等农业生产一线。重点围绕水稻品牌—品质—品种的产业思路,根据当地的海拔高度、昼夜温差及土质水质等地理环境,对选什么品种、用什么技术、种植效益如何提升等方面进行技术推广,深入区县开展水稻绿色保优标准化种植新技术培训,推荐适宜品种和因地制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

同时,张现伟还指导相关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制订产业规划,设置高品质品种优选板块,小生态筛选高食味优质适宜品种,利用“最佳品种+保优栽培”进一步提高稻米品质,从而提升稻米品牌的美誉度和优质大米的产品附加值,提高水稻种植效益,服务重庆乡村振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