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石桥村“筑巢引凤”,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1-16 11:23:5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过去,我们村和镇上其他十多个村一样都是空壳村,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不能满足群众必要的服务需求,村党组织凝聚力弱,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我们干部心里也着急,穷家难当啊!” 黔江区沙坝镇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庞伟想起前几年的“惨状”感慨地说。

▲ 石桥村全貌

石桥村位于沙坝镇西北部,由原石桥、石寨、大堡3个村合并而成,曾经是黔江区6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全村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42亩,林地面积为6904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952户,总人口3106人。该村由于地处沙坝镇西北部的山谷中,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贫困发生率较高、产业带动乏力,劳动力外出打工占劳动力总量的82%,举家外出闲置农房达169栋。群众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上,对村域经济发展信心不足。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而推进乡村振兴,当务之急是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起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空壳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里有钱办事。”沙坝镇副镇长兼驻村干部李刚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集体经济搞起来。

近年来,黔江区沙坝镇石桥村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导、平台带动、多元发展、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盘活资产,多措并举,促进康养种养农文旅融合、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 石桥村生态稻米生产基地

做法:统筹实施,多方合力推进

2021年初,石桥村结合“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发展薄弱、群众收入来源单一、集体经济空白”的实际情况,开始实施农村“三变”改革。

强化组织领导,实现精准管理。在黔江区级层面成立了以区农业农村委为牵头部门,区生态环境保护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为成员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指导小组,负责解决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中的业务指导、政策对接、项目监督、部门协作等实际问题,推动农村“三变”走深走实。在镇村层面成立了以沙坝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副镇长兼驻村干部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建设、技术、质量、财务等专门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项目相关业务的衔接协调、农房改建的组织实施、技术培训与指导、资金筹措与使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石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由村书记负责日常事务。

统筹资金,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石桥村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黔江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从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谋篇布局、立柱架梁,多次召集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切实改善石桥面貌。统筹项目资金185万元,对石桥村4、5、6组三个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硬化片区内入户路、连网路、人行路,对农户进行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消除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统筹项目资金150万元,新建提灌饮水系统及储水池,安装饮水管道等配套设施。统筹项目资金360万元,将西泡村虎家桠至石桥村石寨子6.5公里村道路面拓宽至5.5米,打通了石桥村联系外面世界的“肠梗阻”。

村企联合,构建合股联营。为了确保“三变”改革成效,石桥村引入重庆千曼禾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以“三变”改革财政扶持项目资金、村民以土地和闲置房屋入股。入股资金采取第一期农房改造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实行项目单独建账,项目总投资208.37万元,其中,村集体“三变”改革扶持资金入股50万元,入股企业自筹158.37万元。项目涉及农房改造民宿4幢32间。合作企业在该项目的基础上,由村委会配合,采取集体、农户土地入股或者流转的方式,着力开展石寨子康养种养循环农业建设,重点打造以生态稻米、肉牛、民宿为一体的康养农业示范村。

完善利益联结,保障群众权益。为确保财政扶持资金不流失、村民利益不受损,石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与重庆千曼禾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编制财务收支计划,项目单独建账,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与独立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实行财政扶持项目资金保底分红模式,项目前2年按财政扶持资金4%保底分红,从项目第3年起,按财政扶持资金6%保底分红,从财政资金到位之日起一年内开始计算,入股时间暂定10年,合同期满,根据农户农房租赁情况再行协商;入股土地的农户按照入股面积、入股农房农户按入股农房具体情况,采取每年保底分红方式,其中,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年不低于300元/亩。石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安排人员参与企业入股农房及土地的财务监管,并根据企业项目经营情况按照纯利润的2%对入股村民、所属集体资源(道路、森林、水塘等自然资源)进行二次分红。

▲ 石桥村利用林地资源种植天麻

成效:“三变”促“四变”,空壳村华丽转身

一年多来,石桥村农村“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要素锐变、环境蝶变,产业蜕变,意识嬗变”的发展新路。

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要素锐变。“三变”改革使土地资源要素得以充分释放,一举改变了过去冬闲田、撂荒地多的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三变”改革使闲置农房得以充分利用,4栋闲置农房的改造,不仅解决了农户房屋闲置、无人看管的难题,还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三变”改革让闲置林地、水塘得到充分利用,采取林地种植天麻等中药材的方式,释放出林地效益。

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观,实现环境蝶变。推进“三变”改革中,开展的道路建设和“四改”工程(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彻底改变了石桥村曾经的“脏乱差”;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让群众喝上干净、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在闲置农房的改造和休闲厅阁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势地貌,采用岩石、木料等自有资源,按照现代家居需求赋予传统土家特色,让旧房变新屋。在人行路、观光路两旁,大量种植花草树木,为游客和群众提供了一个空气清新、宜居宜游的天然公园。目前,全村道路通畅率、4G手机信号覆盖率、生产生活用电保障率分别由2018年不足50%提高到92 %、100%、100%,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实现产业蜕变。石桥村坚持产业发展为基础,1000亩油茶基地、200亩特色水果基地、200亩蚕桑基地、1家6万羽蛋鸡养殖场、5家肉牛养殖场相继落地,带动12家新型经营主体投资石桥农业产业。村集体利用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入股蛋鸡养殖场30万元,每年固定分红3万元;以集体闲置资产山坪塘入股特色水产养殖,每年固定分红3万元;村集体自建蚕桑基地150亩,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近10万元。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经营收入13.2万元,比2020年的3万元增加340%。

广大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实现意识嬗变。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不仅丰富了群众的“钱袋子”,而且生产生活观念得到了极大转变。石桥村4户农户通过闲置农房入股,年收入超过5万元;428人(次)得以就近打工,其中,贫困户316人,人均打工年收入超过4000元。随着4栋闲置农房的改造完工,引起周边群众效仿,32家农户对自有房屋按照民宿要求进行了改造;5、6、7组非项目核心区110户农户提出了土地入股意愿,进行生态稻米种植;群众的生活卫生习惯大转变,干群关系融洽,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蔚然成风,广大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拥护度越来越高、感恩意识越来越强、内生动力越来越足。2021年民调显示,群众综合满意度达96.8%,从全区较低排名跃居前列。据统计,2021年石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0.9875万元增加到12236万元,增幅23.9%。

▲ 石桥农房改造新貌

启示:变帮扶“输血”为农民集体抱团发展“造血”

强化村企合作,共谋发展之路。合作企业在闲置农房改造项目的基础上,由村委会配合,采取集体、农户土地、森林、水库等资源入股或者流转的方式,着力开展石寨子康养种养循环农业建设,重点打造以生态稻米、肉牛、民宿为一体的康养农业示范村。

立足人才带动,增强发展动力。从企业层面,公司委派出生于石桥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的高级主管担任企业负责人,负责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同时,企业吸纳本地乡土人才2名参与企业管理,吸引了3名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初步形成了人才聚集、共谋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格局。同时,该村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创业大学生均是本地人才,有带动乡村发展的意愿和能力,也让当地群众信任、支持。实施项目不会因为经营亏损、资金断流等因素导致项目中断、产业弃管、老板跑路等现象。

明晰实施主体,凝聚改革活力。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账务核对、现场勘验、清资调查等方式,摸清集体“家底”,同时,利用土地承包换证契机,摸清农户土地、宅基地(房屋)等资产情况;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明确了952户3106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实施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成员股为主,涉及到土地、林地、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折价入股。在实施石寨子康养种养循环农业建设项目中,引导32家农户对自有房屋按照民宿要求进行了改造;吸引6、7组非项目核心区110户农户提出了土地入股意愿,进行生态稻米种植。

坚持多元发展,夯实经济基础。石桥村村委会会同入股企业,结合资源、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发展康养种养循环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拟分三期投资1亿元,建设1500亩生态稻米观光农业、500头生态肉牛养殖、62栋342间康养民宿、6公里乡村旅行森林实景游道及天然公园、天然戏水池、亲子农耕教育基地、旅游村形象建设、农科研究基地、医疗卫生基地等农旅融合建设,实现康养种养农文旅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健全利益机制,保障群众收益。在利益链接机制上,坚持确保“财政扶持资金不流失、村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有效建立了项目财政扶持资金保底分红、入股农户保底分红、集体资源资产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兼顾了企业、集体、农户三方权益。该村还建立了黔江区首家“爱心食堂”,为石桥村70岁以上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免费提供“爱心三餐”,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难题。

目前,该村300亩梯田生态稻米生产基地初具雏形、500头生态肉牛养殖场建成投喂、4栋32间具有民族特色的康养民宿通过就地取材装修完成,项目区闲置农房、林地、水塘、道路得到充分利用,采取林地种植天麻、水塘养殖、道路美化等方式,不仅释放闲置资源效益,而且促使乡村建设提档升级。2022年,预计村集体可实现经营收入16万元,比2021年的13.2万元增加2.8万元,增幅超过20%。

作者系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农村委改革中心 王殿芸 钟山

《农家科技》(2022年12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