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守护乡愁 见证乡村蝶变

2023-01-16 11:09:5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群山如黛、流水涔涔,房子简单古朴,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盎然,乡间小路陪伴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儿时的乡愁记忆,在重庆如火如荼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得以生动再现。

作为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亲历者,我和我的同事们用行动守护着儿时乡愁;作为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见证者,我们亲眼看见了乡村的美丽蝶变。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

所做:为重庆乡村插上“美的翅膀”

2018年以来,重庆按照中央的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全面开启了城乡协调发展的 “环境整治之路”,努力为乡村插上“美的翅膀”。

锁定目标方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浙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重庆提供了借鉴参考。但毕竟重庆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可持续投入能力和农民接受度都不相当,重庆得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路径。经过充分调研、深思熟虑,重庆提出在以县为单位分类整治基础上,实施以村为单位分档整治思路,并实事求是确定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6个方面23项刚性任务,加快补上环境整治的短板。五年来,重庆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提高10.9个百分点,达99.9%;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19.3个百分点,达85.3%;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提高40.6个百分点,达89.6%。

竭力守护乡愁。如何在环境整治中“非城市化”,守护好乡愁,对于各省市来说都不是易事。起初,重庆也走了一些弯路,“城市印记”特别明显,硬化路活生生被搬进了田坎。通过反复调研、观摩、学习,重庆摸索并在全市推广“分类改造”以及“小组团、微景观、生态化、有特色”人居环境,力争保留“原自然风光、原住民风俗、原民居特色”。整治中,特别把保留原有民居放在首位,保留原有青苔石阶、片石墙、水井、石碑等建筑,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农家院落。确需改造的民居,尽量就地取材,不允许大拆大建,风貌上凸显巴渝民居特色。既最大化守护乡村原有模样,又最大化体现重庆特色。

保持常态长效。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让村民养成行动自觉,如何让“干净整洁”成为常态,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重庆不遗余力攻破的难关。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从“思想上”提升农民素养,尤其是通过“走村入户”宣讲、榜样“面对面”影响、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引导等,让环境整治“入耳入眼入心”;从“行动上”提升农民文明素养,针对不同时间节点,通过策划开展不同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让“做清洁”“讲卫生”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从“制度上”提升,通过建立完善垃圾、污水长效管护机制以及推广“五制”工作法、“积分兑换制”,鼓励探索依效付费制等,让保持“干净整洁”成为一种必然。

所见:重庆乡村实现美丽蝶变

回望这五年,环境整治给重庆乡村带来的变化可真不小。村庄普遍干净整洁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了、人气提高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笑容更甜了,乡村逐渐变成人们喜欢的模样。

乡村“颜值”提升了。五年前,有些村庄还没通硬化路,有些村庄还没有集中收运垃圾,有些村庄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现如今,重庆乡村,放眼望去,满目青绿,道路宽阔了,院落洁净了,村庄多彩了,“颜值”一下飙升了。

群众幸福感增强了。实施环境整治后,村内设施更加齐全,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群众幸福感自然增强了。以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为例,环境整治后,村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家门口就是“公园”,周末游人如织,80%以上村民回村种起了梨子、茶叶、花卉,有些在家办起了民宿,“足不出户”当老板。根据农业农村部委托第三方监测,重庆农村人居环境群众满意度长期保持90%以上。

乡亲们腰包更鼓了。重庆结合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社会治理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给乡亲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有“价值”。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为例,过去是一个“几乎没人去”的地方,这几年环境改善了,村民们依托竹资源,办起竹家乐、兴起竹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旅游商业街、竹林打卡地。几年来,猎神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9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6756元,把美丽乡村转化成了美丽经济。

所愿:乡村要一直美下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五年行动,仅仅只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征程。未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还需要更多的三年或五年行动。

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按照乡村建设行动要求,结合村规划类型划分,坚持以村为单位、以院落为单元分档整治,分类型、分区域、分重点推进,精准施策,确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继续抓好软实力提升。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和引导农民群众观念改变、习惯养成等软实力,既塑“形”又塑“魂”。坚持“软”“硬”两手抓,继续探索依效付费机制、市场一体化运作机制等,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继续强化整治融合。农村人居环境公益性极强,后期收益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先天不足,不能搞单兵作战,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推动,要与人员集聚区、产业集群区紧密结合,加强治理项目的融合,实现多重效益。各地区都应该“共举一盘棋”,强化项目打包,资金整合,集中连线扩面、连片整治,轮茬压茬推进,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继续强化智力支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用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农村垃圾、厕所、污水等设施设备的研发,推广成熟做法、适宜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优良产品,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久常态长效。

(作者刘明,系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

《农家科技》(2022年12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