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最美铜警先锋丨姜宇:将警服“穿”在心中 用坚守换“天下无贼”

2022-11-11 17:47:4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人高马大,身材魁梧,干练的板寸头,这是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姜宇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与人对话时,姜宇炯炯有神的双眼透露着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反扒高手。

2016年,姜宇被委以重任,负责牵头全局反扒工作,一手组建了铜梁区公安局便衣反扒队,并与区公安局指挥中心搭建了扒窃案件快速处警机制。凭借一双“慧眼”识贼,姜宇带领27名反扒队员抓获扒窃犯罪嫌疑人150余名,打击扒窃团伙10余个,破获扒窃案件200余起。

从警十一年,姜宇一直奋战在公安刑侦一线,从一名普通的刑侦民警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在打击犯罪、侦破案件、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中屡立战功,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荣获个人嘉奖7次。

钻研

从“反扒新手”到“反扒高手”

▲ 姜宇。铜梁区公安局供图

十年磨一剑,凭借不断钻研和积累经验,姜宇从“反扒新手”成为“反扒高手”。如今,谈及反扒的经验和技术,姜宇已经能侃侃而谈,他说重点是用双眼来看“贼气”。这样的说法听上去略显玄乎,却是姜宇与扒手常年斗智斗勇而来的经验。

铜梁区公安局便衣反扒队组建初期,没有师傅的帮带,对姜宇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分辨普通人和扒手。“车站、菜市场人员流动程度高,识别难度大,当时心理压力真的很大,感觉心里有重担,晚上经常睡不好。”姜宇回忆说,因为缺乏经验,最初他就用“笨”办法,把扒窃惯犯的画像牢牢地记在脑海中,根据图像一个个识别可疑人员。

经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识贼的时间和数量增多,姜宇的双眼逐渐朝着“慧眼”蜕变。“2020年初是我反扒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日子。”姜宇说,那段时间临近春节,人流量剧增,他和队友们疲于奔命。

面对扒窃案件的高发态势,姜宇连续一周加班加点,通过大量视频筛查,结合大数据研判,终于明确了一个四川泸州籍流窜作案的扒窃团伙。姜宇立即带领全体便衣队员全力开展侦查工作,饿了就泡碗面充饥,困了就冷水洗脸醒神。经过连续两天的奋战,终于在泸州至荣昌的班车上将以犯罪嫌疑人邓某、舒某、朱某为首的跨省扒窃团伙成功抓获。

坚守

十年如一日节假日无休坚守

▲ 姜宇。铜梁区公安局供图

打击扒窃类案件是个持久战,一旦稍有松懈,扒手很可能会卷土重来。即便是和家人团聚的节假日,姜宇依然坚守在打击扒窃违法犯罪的岗位上。

虽说是反扒民警,但是姜宇的工作范围却不仅仅局限于打击扒手,他还会利用大数据跟踪可疑人员,甚至在节假日佯装游客。姜宇回忆说,景区是扒手经常出现的场所,每逢节假日,我们就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可疑人员,并便衣隐入人群中,佯装看风景,实则是暗中观察可疑的扒手。反扒民警就要甘于无名、安于寂寞,勇于直面“苦累危难”。他回忆道:“有次在准备给嫌疑人上铐时,对方突然一发力,用头狠狠顶我的下颌,随后趁机挣脱开来,拔腿狂奔。虽然我重重摔了一跤,但无暇顾及,赶紧疾奔追赶,终于在几百米外将对方制服。等增援队友赶到后,才发现我满头是血。”

六年来,铜梁区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商场、车站,甚至每一路公交车,都曾留下他和队友们的足迹。因为常年没法顾家,姜宇每一次的短暂陪伴,都是他给家人的“奢侈品”,他常常缺席“小家”,为“大家”奔波。

无名

“我早已将警服穿在心中”

▲ 姜宇在跟同事讨论案情。铜梁区公安局供图

多年来,姜宇一直在隐藏自己,他擒贼无数,曾经有过很多次上镜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姜宇说:“干了十一年警察,还是觉得新鲜。”在他的衣柜内,有一套常服,常年挂在柜子里,至今崭新如故。除了开大会、受表彰,姜宇基本没有穿常服的机会。

“现在锦旗都挂不下了,我们用箱子收起来,已有了好几箱,虽然不能合影,但我们自己心里格外自豪。”姜宇说,每年他与同事都要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十余面,但却不能与锦旗合影。“穿不穿警服都一样,因为它就在心中。”时间如白驹过隙。

如今,铜梁区社会治安大局稳中向好,扒窃案件也在逐年减少,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姜宇依靠“科技兴警”的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迅速掌握了“数据侦查、视频侦查、网络侦查”等科技手段。参与破获多起侵财类刑事案件,主动分析研判直接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名,破获刑事案件1000余件,抓获逃犯100余名。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身为便衣反扒民警,虽然姜宇很少有机会在公开场合露脸,很少有机会穿警服,但他其实和许许多多反扒便衣警察一样,时时刻刻把警服穿在心中,分分秒秒把人民记在心中,为刑侦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龚轩)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